[发明专利]基于三光纤共球耦合的微测量力瞄准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8924.1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0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崔继文;李俊英;谭久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G01B1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纤 耦合 测量 瞄准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仪器制造及测量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三光纤共球耦合的微测量力瞄准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以及尖端工业等的不断发展,对于精密微小构件的需求急剧增长。由于受到空间尺度和待测微小构件遮蔽效应的限制以及测量接触力的影响,微小构件尺寸的精密测量变得难以实现,尤其是微小内腔构件的测量深度难以提高,这些已然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实现更小的尺寸测量、增加测量深度,最广泛使用的办法就是使用细长的探针深入微小构件的内腔进行探测,通过瞄准发讯的方式测量不同深度上的微小内尺寸。因此,目前微小构件尺寸的精密测量主要以坐标测量机结合具有纤细探针的瞄准发讯式探测系统为主,由于,坐标测量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可以提供精密的三维空间运动,因此瞄准触发式探针的探测方式成为微小构件尺寸探测系统设计的关键。
目前,微小构件尺寸测量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H.Schwenke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微光珠散射成像法,实现了对探针测头位置信息的二维检测。该方法利用单光纤作为探针测杆,把微光珠粘接或者焊接到测杆末端,使光线耦合进入光纤内部传播到微光珠上形成散射,用一个面阵CCD接收散射光形成敏感信号,实现了微力接触式测量。后来H.Schwenke教授等人拓展了这种方法,在测杆上粘接了一个微光珠,同时增加了一路对该微光珠的成像光路,这使得该探测系统具有了三维探测能力,测量标准球时得到的标准偏差为0.2μm。据相关报道,此方法可实现测量Φ151μm的孔径,测量深度为1mm。这种方法在测量深孔过程中,由于微光珠散射角度较大,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微光珠散射成像光斑的质量由于散射光线受到孔壁遮挡而逐渐降低,导致成像模糊,降低了测量精度,因此无法实现大深径比的高精度测量。
2.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教授和崔继文博士等人提出一种基于双光纤耦合的探针结构,把两根光纤通过末端熔接球连接,熔接球作为测头,一根较长光纤引入光线,另外一根较短导出光线,克服了微光珠散射法测量深度的局限,可以实现对直径不小于0.01mm、深径比不大于50∶1的微深孔测量时的精确瞄准。这种方法目前仅能实现二维位置信息的检测,不具备三维探测能力。
3.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使用了单光纤测杆结合微光珠测头的探针,通过光学设计在二维方向上将光纤测杆成像放大35倍左右,用2个面阵CCD分辨接收二维方向上光纤测杆所成的像,然后对接收到的图像进行轮廓检测,从而监测光纤测杆的在测量过程中的微小移动,进而实现触发式测量,该探测系统的理论分辨力可以达到4nm,探测系统的探针测头直径为Φ75μm,实验中测量了Φ129μm的孔径,其扩展不确定度估算值达到了70nm(k=2),测量力为μN量级。这种方法探测分辨力高,测量精度高,使用的测头易于小型化,可以测量较大深径比的微孔。该方法的局限是成像单元对光纤测杆的微位移放大倍数较低(仅有35倍),必须通过图像算法进一步提高分辨力,探测光纤测杆的二维微位移必须使用两套成像系统,导致系统结构比较复杂,测量数据计算量比较大,这些因素导致探测系统的分辨力难以进一步提高,探测系统的实时性较差,系统构成比较复杂;且该方法目前仅具有二维探测能力。
4.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教授和王飞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光纤探针测杆的一维微焦准直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单光纤探针测杆的超大曲率与微柱面透镜的结构特点组建了点光源一维微焦准直成像光路,通过测量成像亮条纹的能量中心的位置与条纹宽度,从而获得光纤探针测杆的二维位移量信息,若对该装置如下配置:光纤探针测杆半径为10μm,其折射率n=1.7,像距l’=300mm,光电接收器像元尺寸为7μm,利用图像算法能够分辨0.1个像元的变化,其理论分辨力可达0.03nm。该方法所成像亮条纹的条纹宽度不易测量,同时在二维位移测量时,存在成像信息中的耦合问题,即成像亮条纹的能量中心的位置与条纹宽度的耦合问题。随后,崔继文等人又提出一种基于正交二维微焦准直的微孔测量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二维信息耦合的问题,但是该方法只能实现二维微尺度测量,不具备三维测量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89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速箱后悬置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离合传动式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