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3050.0 | 申请日: | 2014-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2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怀鉴;燕翔;张桂扬;宋刚;马志富;王鹏;曾青;陈旭勇;许占良;苏哿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6/32 | 分类号: | C04B26/32;C04B14/48;E01F8/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王宁宁 |
地址: | 30014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 隧道 专用 吸声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降噪专用吸声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可用于高铁隧道、地铁隧道、公路隧道等各种隧道。
背景技术
在高铁隧道、地铁隧道、公路隧道中,由于车辆通过时噪声无法扩散,会在隧道中产生极强的噪声。目前普遍使用穿孔板后放多孔吸声材料及喷涂方法,多孔吸声材料主要有离心玻璃棉、岩棉、矿棉等,其吸声原理为:材料内部有大量微小的连通的孔隙,声波沿着这些孔隙可以深入材料内部,与材料发生摩擦作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的效果。但事实上,这些材料在功能上都有不足,如二次污染、怕潮湿、怕风压冲击、防火等级等很难适应隧道环境。为此,各国研制出很多的新型吸声材料,如铝纤维吸声板、聚酯纤维吸声板、密胺泡沫吸声板等。但隧道内的环境非常特殊,隧道内不见阳光,普遍比较潮湿,车辆前进速度快还带有很强的风噪压力,冲击力很大,这些吸声板都很难适应这种特殊的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并公开了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由砂粒,硅基聚合物,钢网三部分聚合压制而成。
所述的砂粒为天然二氧化硅砂粒。
所述的硅基聚合物中含有: 有机羟基硅酮 45%,有机甲基硅酮15%,甲基硅烷3%,二氧化硅精粉6%,碳酸钙8%,氨基硅烷0.4%,二丁基二月硅酸铝0.04%,分子量5000的聚醚6%,异氰酸酯5%,羟基树脂4%,磷酸三丁脂7%。
所述的钢网的钢丝直径为0.05~0.12mm,钢网开孔为2目~12目。
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的面密度在15kg/m2~20kg/m2之间。
一种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砂选:采用筛选设备对砂粒进行筛选和分类;
第二步搅拌:将硅基聚合物聚合剂与砂选后的砂粒以重量比3%-12%进行混合,采用搅拌机搅拌5-7分钟,使聚合剂与砂粒混合均匀,盛出待用;
第三步聚合:在标准模具内先铺放钢网,之后倒入聚合剂与砂粒的混合物,放入生产线内,采用压平设备,在2分钟内完成铺平和压实;然后等待聚合反应过程;
第四步脱模:在等待聚合反应2-4小时后脱模,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制作完成。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具有防火、耐候、防潮、防风压、环保、吸声系数大、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等优势,能够适应及其恶劣的环境,适合在各种隧道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1:砂粒 2:硅基聚合物
3:钢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做进一步说明。下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由砂粒1,硅基聚合物2,钢网3三部分聚合压制而成。
砂粒使用天然二氧化硅砂粒。硅基聚合物中有:有机羟基硅酮 45%,有机甲基硅酮15%,甲基硅烷3%,二氧化硅精粉6%,碳酸钙8%,氨基硅烷0.4%,二丁基二月硅酸铝0.04%,聚醚(分子量5000)6%,异氰酸酯5%,羟基树脂4%,磷酸三丁脂7%。
聚合反应原理为:聚合物分子链为非对称结构,一端为亲硅端,一端为缠绕端,当聚合物与砂粒接触后,亲硅端将与砂粒表面二氧化硅发生聚合反应,使之溶解,而缠绕端相互拉扯,将砂粒向靠近方向聚合,砂粒相互接触时,溶解的二氧化硅相互融合渗透,聚合物反应完成后,彼此靠近的砂粒就像焊接在一起一样成为聚合砂,因聚合过程中砂粒之间的缝隙一直是存在的,故可形成良好的多孔性吸声性。
钢网3为美标316L型钢丝,钢丝直径0.05~0.12mm,钢网开孔为2目~12目。
聚合压制而成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其面密度在15kg/m2~20kg/m2之间。
上述的聚合砂隧道专用吸声板的制备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3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