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饱和塔分股循环CO变换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0121.1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9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玮;许仁春;徐洁;程雄志;李垚洪;缪滢;买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6 | 分类号: | C01B3/1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1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饱和 塔分股 循环 co 变换 工艺 | ||
1.一种饱和塔分股循环CO变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由粉煤气化单元送来的温度155℃~165℃、压力3.65Mpa(G)~3.75Mpa(G)、水/干气摩尔比0.18~0.19、CO干基摩尔含量60%~70%的粗合成气首先从饱和塔(1)的侧壁下部进入饱和塔(1),从热水塔(12)底部出来的经过多次换热后的温度为205℃~215℃的工艺循环水从饱和塔的侧壁上部进入饱和塔(1),粗合成气和工艺循环水逆流接触进行传热传质,工艺循环水温度逐渐降低到165℃~170℃,从饱和塔(1)底部送出,经饱和塔底泵(2)加压后送到热水塔(12)进行循环加热,同时抽出工艺循环水总量的3%~8%去后系统进行汽提,防止有害物质在工艺循环水系统累积;
出饱和塔(1)的新鲜合成气温度为190℃~200℃,水/干气摩尔比为0.75~0.80;新鲜合成气被分成两股;其中占体积总流量25%~35%的第一股新鲜合成气与利用高压蒸汽喷射器(3)喷射温度535℃~540℃、压力9.0Mpa(G)~11.0Mpa(G)的高压蒸汽产生动力所吸入的占体积总流量15%~20%的第一股一变混合气混合后进入气液混合器(4),与补入的中压锅炉水进行混合,然后送至1#变换炉(5)进行变换反应;控制进入1#变换炉(5)的混合气温度为245℃~255℃、CO干基体积含量为45%~50%、水/干气摩尔比为1.65~1.75;
出1#变换炉(5)的一变混合气温度为395℃~405℃、CO干基体积含量为4.0%~5.0%、水/干气摩尔比为0.9~1.0;一变混合气进入第一预热器(6)加热工艺循环水,同时一变混合气温度降低至310℃~320℃;
出第一预热器(6)的一变混合气分成两股,其中占体积总流量15%~20%的第一股一变混合通过高压蒸汽喷射器(3)抽吸返回到1#变换炉(5)的入口;剩余的第二股一变混合气与占新鲜合成气体积总流量65%~75%的第二股新鲜合成气混合后进入2#变换炉(7)进行变换反应;控制2#变换炉(7)入口混合气的温度为245℃~255℃、CO干基体积含量35%~40%、水/干气摩尔比为0.80~0.90;
出2#变换炉(7)的二变混合气温度为415℃~425℃、CO干基体积含量5.5%~6.5%、水/干气摩尔比为0.35~0.45;
二变混合气进入中压废锅(8)产出温度250℃、压力4.0Mpa(G)的中压饱和蒸汽,二变混合气温度降至330℃~340℃,进入第二预热器(9)加热工艺循环水,二变混合气温度进一步降低至225℃~235℃;补入中压蒸汽后进入3#变换炉(10)继续进行变换反应;控制3#变换炉(10)入口二变混合气的温度为220℃~230℃、CO干基体积含量5.5%~6.5%、水/干气摩尔比为0.40~0.50;
出3#变换炉(10)的三变混合气温度为260℃~270℃、CO干基体积含量为1%~1.5%、水/干气摩尔比0.35~0.45;三变混合气进入第三预热器(11)加热工艺循环水,同时三变混合气温度降低至175℃~180℃后从热水塔的侧壁下部进入热水塔(12),与从热水塔(12)中部进入的来自饱和塔(1)的工艺循环水进行逆流传质传热;在热水塔(12)的上部与来自后系统的净化工艺冷凝液以及补入的中压锅炉水进行逆流传质传热,净化工艺冷凝液和中压锅炉水质量之比为1:1~1:2;三变混合气温度逐渐降低至160℃~165℃,从热水塔(12)顶部送出,去下游进行余热以及工艺冷凝液的回收;
从热水塔(12)底部送出的工艺循环水温度升至170℃~175℃,经热水塔塔底泵13加压并依次经第三预热器(11)、第二预热器(9)和第一预热器(6)逐级换热升温至205℃~215℃后送饱和塔(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012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电梯安全钳导靴的固定工装
- 下一篇:一种组装线用带LED的吸盘安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