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性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咬合拼接体系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05271.3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9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爱林;马林;刘学春;赵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14 | 分类号: | E04B5/14;E04B1/343;E04B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纪佳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性 节点 装配式 框架 咬合 拼接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刚性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咬合拼接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规定的重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要求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能够更好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本质,“绿色建筑行动”为我国房屋钢结构相应体系创新及产业化提供了重大机遇。
目前,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是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的钢结构住宅建筑施工时采用了大量的现场焊接,施工速度慢,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最重要的是焊缝的质量不宜控制,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钢结构住宅的缺点。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中,梁柱节点及梁和梁的现场拼装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在现有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中,通常采用的是两个槽钢进行拼装,两个槽钢的腹板对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形成装配式H型钢。但是,在这种拼接方式中,剪力是通过螺栓传递给腹板,腹板为平钢板,所以所需的螺栓数和腹板的用钢量很大。传统装配式钢结构节点处的螺栓连接也不能实现节点的刚性连接,造成体系的不足。
由此可见,将传统的型钢构件用在装配式钢结构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仅影响构件的受力性能,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创新出应用于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新型受力构件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其目的在于在钢结构体系的生产和施工中,将模块化,工厂化,标准化和装配化相结合,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装配,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速度,减少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刚性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咬合拼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体系由装配式楼板和装配式法兰柱采用螺栓装配而成;所述钢结构体系的节点是在工厂焊接而成,能够实现刚性连接;所述装配式楼板由A板,B板和C板3种装配式楼板拼接而成,优点在于拼接位置位于梁中弯矩和剪力相对较小的位置,与柱子拼接的节点在工厂预制完成,能够很好的满足刚性节点的要求。
所述A板由短主梁Ⅰ、长主梁Ⅰ、短主梁Ⅱ、次梁、加劲板、楼板、柱座和主梁端板构成;所述A板的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然后通过焊接和抗剪键连接将各个构件拼装成所述新型装配式楼板A;短主梁Ⅰ和短主梁Ⅱ垂直摆放,通过柱座和加劲板将短主梁Ⅰ和短主梁Ⅱ进行连接,柱座的上下法兰板分别与短主梁Ⅰ和短主梁Ⅱ的上下翼缘齐平,所述加劲板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Ⅰ和短主梁Ⅱ的翼缘相连,两块加劲板分别连接在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两个短主梁Ⅰ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柱座相连,柱座的上下法兰板分别与两个短主梁Ⅰ的上下翼缘齐平,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次梁与短主梁Ⅱ平行,与两个短主梁Ⅰ垂直,通过柱座和加劲板与两个短主梁Ⅰ相连,柱座的上下法兰板分别与次梁的上下翼缘齐平,所述加劲板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Ⅰ和次梁的翼缘相连,两块加劲板分别连接在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长主梁Ⅰ平行于两个短主梁Ⅰ,垂直于两个短主梁Ⅱ和次梁,通过加劲板和主梁端板与两个短主梁Ⅱ和次梁进行连接;所述主梁端板位于短主梁Ⅱ的端部,主梁端板的上下端与短主梁Ⅱ的翼缘相连,一个侧边与短主梁Ⅱ的腹板相连;所述加劲板的两个侧面连接长主梁Ⅰ和短主梁Ⅱ的翼缘,和连接长主梁Ⅰ和次梁的翼缘,加劲板分别连接在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楼板采用抗剪键连接在由短主梁Ⅰ、长主梁Ⅰ、短主梁Ⅱ、次梁围成的框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52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