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机油温度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2806.1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3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梅霖魁;李生凯;罗灵娟;汪勤;谈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韩雪;钱成岑 |
地址: | 64130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机油 温度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柴油机机油温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柴油机中的机油直接从油底壳被吸入机油泵,由机油泵将吸入的机油转化成具有一定压力的压力油,然后进入机油滤清器,经过机油滤清器过滤后即由机油滤清器上的出油管装配进入到机油热交换器,最后进入到柴油机主油道,从而对柴油机的相应零部件进行润滑、冷却等,以保证柴油机可靠地持续工作。
但是,由于机油热交换器的冷却介质为从中冷器过来的冷却水,当柴油机启动或者低负荷运转时,进入机油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温度较低,同时机油的温度也较低,因此,冷却水不能将机油的温度加热到柴油机所需的适宜温度,从而会造成因机油温度低而导致的机油粘度高,这些温度低且粘度高的机油无法进一步处理就直接进入柴油机主油道,既影响了机油的流动性能,又使柴油机的润滑状况恶化。而当柴油机高负荷工作或者长时间工作时,机油的温度较高,且进入机油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温度也较高,因此,冷却水不能将机油的温度降下来,从而造成机油的粘度下降过快;这些温度高且粘度低的机油无法进一步处理就直接进入柴油机主油道,导致机油的承载能力下降,也使柴油机的润滑和冷却状况恶化,不利于柴油机可靠地持续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柴油机机油温度调节系统,对进入柴油机主油道的机油的温度进行自动调整,提高柴油机的工作可靠性。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柴油机机油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相通的机油泵、机油滤清器以及温度自动调节器和机油热交换器,且所述温度自动调节器、机油热交换器还分别与柴油机主油道连接相通;当进入温度自动调节器的机油温度为设定的标准温度时,所述温度自动调节器与机油热交换器进口端之间的管路被温度自动调节器截断;当进入温度自动调节器的机油温度低于或者超出设定的标准温度时,所述温度自动调节器与机油热交换器进口端之间的管路导通。
优选地,所述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主要由热敏装置、转阀以及杠杆机构和安全弹簧组成,所述热敏装置设置在温度自动调节器进口端,所述杠杆机构与转阀活动连接,所述安全弹簧设置在热敏装置与杠杆机构之间;且当进入温度自动调节器的机油温度为设定的标准温度时,所述转阀关闭温度自动调节器上与机油热交换器进口端连接的冷却口;当进入温度自动调节器的机油温度低于或者超出设定的标准温度时,所述热敏装置控制杠杆机构动作,并驱动转阀打开温度自动调节器上与机油热交换器进口端连接的冷却口。
优选地,所述机油滤清器出口端与温度自动调节器及机油热交换器入口端之间的连接管路是“S”形管路。
优选地,所述温度自动调节器与柴油机主油道之间通过“U”形管路第二进油管装配连接相通。
优选地,所述机油滤清器底部与放油管装配连接相通,所述放油管装配上设置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温度自动调节器可以根据进入温度自动调节器的机油的实际温度来自动调节温度自动调节器与机油热交换器进口端之间连接管路的截断或者导通,从而使得最终进入柴油机主油道的机油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保证了柴油机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柴油机机油温度调节系统的构造图。
图2为图1中温度自动调节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标记:1-机油泵,2-油底壳,3-机油滤清器,4-放油管装配,5-出油管装配,6-温度自动调节器,7-第一进油管装配,8-第二进油管装配,9-第三进油管装配,10-机油热交换器,11-壳体,12-热敏装置,13-转阀,14-杠杆机构,15-安全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28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