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00515.9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1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奇;池吉;曹仲南;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H02J17/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笔记本电脑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谐振式无线充电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
背景技术
当前的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续航能力受两大因素限制:内部电池因体积限制容量较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自带电池的续航能力会不同程度的呈现下降趋势。而续航能力的大小,又直接关乎用户体验以及办公效率。
同时,在目前的移动办公系统中,电子产品互相缠绕的充电电源线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大多采用电磁感应式的原理,充电必须配有对应的电能供应的平台,无便携性,而且充电效率受充电距离的影响非常大,一旦脱离充电平台接触,充电效率将变得很低,严重影响到无线充电技术在移动办公系统中的普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笔记本电脑续航时间不足以及无线充电技术在移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设级解决方案——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集移动电源、人体工程学架托及小功率无线供电装置为一体,该保护壳不仅能够为电脑提供外壳保护,同时能有效地延长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时间,更是能够通过电磁谐振式原理在中短距离的范围内为手机等小功率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包括上壳和底壳。
上壳由塑料材质制成,包裹笔记本电脑的外表壳,上壳内嵌有平面电感和磁铁,平面电感作为无线供电的原边线圈,磁铁用于吸附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上壳边缘设置有供电输入接口。
底壳由铝制材料制成,壳体的上下表面均分布有散热孔,便于笔记本散热,壳体呈楔形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底壳内部装有聚合物锂电池和原边高频逆变模块,底壳的边缘设置有笔记本供电输出接口、上壳供电输出接口、内置电池充电接口和功能开关;笔记本供电输出接口给笔记本供电,上壳供电输出接口通过原边高频逆变模块与聚合物锂电池,内置电池充电接口与聚合物锂电池连接,功能开关用于控制平面电感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说,无线充电功能的实现基于电磁谐振式无线充电原理。
进一步说,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为手机。
进一步说,充电对象手机有两种放置方式,紧贴上壳或者间隔一定距离。
进一步说,无线供电的原边线圈采用圆形螺旋线圈。。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独创了笔记本电脑外壳式移动电源这一全新产品领域。
2、通过外部聚合物锂电池的充电、供电,有效增加笔记本电脑的续航能力。
3、通过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便捷性强。
4、产品质量轻、实用性强、功能强大,能够实现量产和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的底壳;
图2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的上壳;
图3a上壳侧视图;
图3b底壳侧视图;
图4原边高频逆变模块;
图中,1.底壳、2.聚合物锂电池、3.原边高频逆变模块、4.上壳供电输出接口、5.功能开关、6.内置电池充电接口、7.笔记本供电输出接口、8.散热孔、9.上壳、10.上壳供电输入接口、11.平面电感、12.手机、13.强磁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多功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包括上壳9、底壳1。其中,上壳9由塑料材质制成,使用时包裹笔记本电脑的外表壳(显示屏的背面),内部包含与底壳高频逆变模块3相连的平面电感(无线供电的原边线圈)11、强磁磁铁13及上壳供电输入接口10。底壳1由铝制材料制成,壳体的上下表面均分布有散热孔8,便于笔记本散热,同时设计成楔形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底壳1内部包括了聚合物锂电池2(质量小,厚度薄)、笔记本供电输出接口7、上壳供电输出接口4、由内置聚合物锂电池供电的原边高频逆变模块3、功能开关5、内置电池充电接口6。将多功能笔记本保护壳安置于笔记本电脑外部,并将上壳供电输入接口10与上壳供电输出接口4相连接。保护壳的材料选择以质量轻为原则,同时要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底壳采用铝制材料,而上壳考虑到铝材料对产生磁屏蔽,干扰无线供电功能,因此采用塑料材料。整体产品重量能控制在500克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05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PM机组顶杆结构
- 下一篇:一种连续式自动压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