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55897.8 | 申请日: | 2014-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9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魏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先华 |
主分类号: | G02B21/06 | 分类号: | G02B21/06;G02B2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8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用途 生物显微镜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可用于中药材微性状鉴定用的经改装的生物显微镜。
背景技术
微摄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新的摄影技术,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景深合成软件,它比传统的微距摄影拍摄的图像更加细微,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近年来中药鉴定学上开发出的中药微形状鉴定法,就是借助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表面(包括断面)肉眼不易察觉的细微形状或性状特征,以此作为鉴定依据的一种鉴别方法,它能够观察到许多传统的性状鉴定法看不到、显微鉴定又看不清的药材特征信息,具有简单、快速和廉价的特点,很适合在中药材质量控制等工作中推广,对于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显微镜有体视显微镜(或称解剖镜)、生物显微镜、袖珍显微镜(或称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生物显微镜因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是最常用的显微镜。普通生物显微镜是用透射光看物体的内部,而微性状鉴定法中微摄影技术是用反射光拍摄物体表面细微的特征,因此目前现有的普通生物显微镜的自身构造,难以直接应用到微性状鉴定法中,使用中往往需要采用自行加光(如加台灯)的方法采光,存在采光的角度和光强度等不能按需求变化的缺陷,并且现有的普通生物显微镜的物镜设计也干扰采光,从而影响了拍摄效果,难于获得清楚照片。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在普通生物显微镜基础上进行改装而获得的可用于中药材微形状鉴定法等微摄影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包括生物显微镜(1)和可变光源(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光源(2)是提供角度和/或强度能够改变的灯光,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变光源(2)与生物显微镜(1)的载物台(1a)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不变。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光源(2)固定于生物显微镜(1)的载物台(1a)上。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光源(2)是蛇管灯。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光源(2)是紫外光灯。
本发明的上述蛇管灯或者紫外光灯可以根据需要是1个或若干个。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生物显微镜的物镜(1b)的先端突出,直径比底部直径要小,呈倒圆锥状。
作为本发明另一目的,还提供了上述所述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对细微物体和/或物体细微表面进行显微镜检测或者景深合成的微摄影。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药材的微性状鉴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鉴别中药材的方法,其包括对中药材的细微表面进行显微镜检测或者景深合成的微摄影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微镜检测或者景深合成的微摄影是使用改装后的生物显微镜进行,所述的改装后的生物显微镜即为上述所述的多用途生物显微镜。例如,对中药材的表面,用所述的改装后的生物显微镜进行微摄影,然后经景深合成,得到中药材表面的微性状特征。
中药材样品在微性状鉴定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例如可以参见:周建理,《中药微性状鉴定法》,2010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20-222页。
本发明中,所述的生物显微镜(1)可以是常用的普通生物显微镜。为了保证可以变化入射光源的入射角度和光强度,本发明优选所述的可变光源(2)为蛇管灯,并且优选为外接光源。由于蛇管灯可以十分方便地变化入射光上下左右的角度和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方便地设计主光、侧光及光强,为拍摄最优质的照片提供条件。
此外,如果需要,例如为了一些科学研究的需要,还可加入紫外光灯,拍摄荧光照片。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如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先华,未经魏先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