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便携式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6793.0 | 申请日: | 2014-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3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高在训;金善映;金庭炫;李娜炅;马里奥·瑞波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9F9/30;H04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鲁恭诚;郭鸿禧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便携式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便携式终端。所述柔性便携式终端包括:折叠部,被构造为在柔性便携式终端的主体的一端处沿着朝向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方向弯曲;柔性显示单元,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柔性便携式终端的主体上,并被构造为根据所述折叠部的弯曲方向沿着所述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弯曲;滑动部,被构造为当所述折叠部弯曲时使柔性显示单元的一端能够根据由折叠部和柔性显示单元之间的伸长率的差异导致的压缩/拉伸的差异而滑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柔性便携式终端。更具体地讲,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沿着朝向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方向弯曲或折叠,而不使柔性显示单元与柔性便携式终端分离或损坏的柔性便携式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使用便携式终端访问信息的增加,各种类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显示区的发展已经进步。因此,已经开发并引入各种显示装置来满足显示区的发展。
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场发射显示(FED)装置、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等已经发展成薄、轻、低电力消耗装置。
这些装置的共同特征是通过使用刚性基底(例如,玻璃板等)按照平面形状实施。因此,以当前技术水平而言,如果一些核心技术发展为适用于柔性显示装置(例如,柔性的和透明的基底取代玻璃基底),那么可立即制造柔性显示装置。
类似地,当这种柔性显示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时,柔性电子装置可快速地发展。
因此,随着柔性显示装置的发展,还需要对柔性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其中的便携式终端、监视器、电视接收器(TV)等进行开发。
例如,针对采用柔性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结构,需要对能够弥补电子装置和柔性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开发,从而当电子装置弯曲或折叠时,能够防止电子装置由于电子装置和柔性显示装置之间的伸长率的差异而分离或损坏。
因此,需要存在一种能够沿着朝向其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方向弯曲或折叠而不使柔性显示单元与柔性便携式终端分离或损坏的柔性便携式终端。
上述信息仅作为背景信息被介绍,以帮助理解本公开。对于上述信息中的任何信息是否可作为本公开的现有技术,没有进行确认,也没有做出任何声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各方面至少解决上述问题和/或缺点并至少提供下面描述的优点。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沿着朝向柔性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方向弯曲或折叠而不使柔性显示单元与柔性便携式终端分离或损坏的柔性终端。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柔性便携式终端,在所述柔性便携式终端中,通过在所述便携式终端上形成不平结构而实施折叠结构,从而在不单独增加用于使便携式终端弯曲的部件的情况下防止柔性便携式终端的整体厚度增加。此外,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制造并且用户能够便利地携带并使用的柔性便携式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柔性便携式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折叠部,被构造为在柔性便携式终端的主体的一端处沿着朝向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方向弯曲;柔性显示单元,被构造为安装在柔性便携式终端的主体上,并被构造为根据所述折叠部的弯曲方向沿着所述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弯曲;滑动部,被构造为当所述折叠部弯曲时使柔性显示单元的一端能够根据由折叠部和柔性显示单元之间的伸长率的差异导致的压缩/拉伸的差异而滑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柔性便携式设备。所述柔性便携式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单元,被构造为通过柔性便携式终端输出显示屏;主体,所述主体具有折叠结构形成在其上的一个表面,以按照期望的角度沿着朝向所述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方向使柔性便携式终端的上部或下部弯曲,其中,滑动结构设置在所述一个表面上,以使柔性显示单元的一端根据柔性便携式终端的弯曲而滑动。
广泛地总结特征和技术优点,以通过下面描述的本公开的详细的描述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上述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67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