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4874.7 | 申请日: | 2014-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3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洪宗佑;朴玧映 | 申请(专利权)人: | Mplus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N2/02 | 分类号: | H02N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11399 | 代理人: | 朱健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水原市灵通***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器 | ||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7月12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3-008212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振动器。
背景技术
振动器,作为一种利用电磁力的产生原理将电能转换为机械振动的部件,被安装在移动电话中,以用于通过向用户传递振动来安静地通知用户接听电话。
同时,随着移动电话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向移动电话添加多种功能发展的趋势,已经要求移动电话的部件具有小的尺寸和高的品质。在这种情形下,开发一种具有能克服现有的振动器的缺点并显著提高质量的新结构的振动器的需求已经增加。
此外,随着移动电话中的智能电话的发行已经快速增加,触摸屏的方案已经被采用,从而已使用振动器以在触摸触摸屏时产生振动。
在触摸触摸屏时产生的振动所具体要求的性能如下。首先,由于在触摸触摸屏时产生的振动量比在接听电话时产生的振动量大,因此应该增加操作寿命。第二,为了当用户在触摸触摸屏的同时而感觉到振动时增加用户满意度,应该根据对触摸屏的触摸速度来提高振动器的响应速度。
此外,压电触觉致动器已经被用来作为一种能实施这些性能的产品。压电触觉致动器利用了当电压施加到压电元件时产生位移的逆压电效应原理,即,通过所产生的位移使得一定重量的运动件被移动以产生振动力的原理。
具有上述结构的振动器具有以下特征。能获得预定水平或预定水平之上的振动力的频率带宽较宽,从而可实现稳定的振动特性,并且可多样化地应用具有在预定频率范围内的低频率和高频率(而不是单一频率)的振动。此外,由于振动器可实现快速的操作响应的特性,所以适于执行移动装置(例如,移动电话等)的触觉振动。
同时,压电元件通常具有其长度大于宽度的六面体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压电元件的长度应该很长以确保位移和振动,因此振动器的总长度增大,并且压电元件变得易遭受掉落冲击。
为了防止对压电元件的损坏,多个阻尼构件已经被安装在运动件和壳体内。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运动件产生的振动力减小,且共振频率增大。
而且,由于阻尼构件而导致内部空间变得更加狭窄,从而难以确保足够的振动力。
【相关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1)第1157868号的韩国专利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可提供一种能抑制振动力的减小同时减少由于外部冲击而导致的损坏的振动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振动器可包括:壳体,具有内部空间,并且在壳体中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振动体,设置在壳体并进行振动;以及冲击阻尼构件,安装在壳体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使冲击衰减,其中,在振动体上设置有与通孔对应的突起,并且所述突起在外部冲击时在穿过通孔的同时接触冲击阻尼构件。
所述冲击阻尼构件可安装在壳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在壳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中可形成有多个通孔。
所述冲击阻尼构件可由弹性防水材料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振动器可包括:壳体,具有内部空间,并且在所述壳体中形成有多个通孔;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的两端固定到壳体;压电元件,安装在弹性构件上,并且在被施加电力的情形下变形;质量体,与弹性构件连接,并且放大通过压电元件的变形而产生的振动;以及冲击阻尼构件,安装在壳体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其中,在质量体和弹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与通孔对应的突起,并且所述突起在外部冲击时在穿过通孔的同时接触冲击阻尼构件。
所述冲击阻尼构件可安装在壳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所述多个通孔可形成在壳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中。
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在质量体的上表面上可设置有彼此分开的多个突起,所述通孔可形成在壳体的上表面中,与所述突起对应,并且冲击阻尼构件可安装在壳体的上表面上,并且在外部冲击时接触形成在质量体上的突起。
所述突起可形成在弹性构件的下表面上,并被设置成靠近弹性构件的两端部,所述通孔可形成在壳体的下表面中,以与所述突起对应,并且所述冲击阻尼构件可安装在壳体的下表面上并在外部冲击时接触形成在所述弹性构件下表面上的突起。
所述冲击阻尼构件可具有覆盖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整个区域的尺寸。
所述通孔可比所述突起大。
所述突起可具有在所述弹性构件正常操作时不接触冲击阻尼构件的厚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plus株式会社,未经Mplus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48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肾炎的中药配方
- 下一篇:一种治疗过敏性荨麻疹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