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9185.7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3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俞建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体污染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关键问题是氮的相关指标无法稳定达标。
目前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中。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便是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以及在其基础上演化的各种变形工艺,该系列工艺是在水流方向上将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串联布置,即设置污泥回流和硝化液回流,其中,硝化液回流主要是把氨氮氧化形成的硝态氮回流到缺氧池,实现反硝化反应,达到去除总氮的目的,硝化液回流量一般为废水进水流量的2~4倍,因此回流泵设施及运行费用过多。另一个影响总氮去除的重要因素就是缺氧区碳源不足抑制了反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因此,为了保证脱氮效率,通常需要在缺氧区投加大量碳源,以保证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所需处理的构筑物多、污泥回流、产量大,从而造成投资大、能耗多、运行管理复杂、运行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高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脱氮工艺在新建或改造的污水处理厂的推广和应用。
如何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吨水占地面积、建设费用,提高原水碳源的利用率,有效集成构筑物,实现节能降耗,降低处理厂运行费用,已成为现阶段污水处理领域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节约能源且污泥减量的新型污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内设有横向隔板将所述反应池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好氧区和位于下方上部的厌氧缺氧区以及位于下方下部的厌氧区;
所述反应池的侧壁上靠近反应池底部位置设有供污水进入反应池的进水孔,所述反应池的底部设有刮泥机,反应池的下方设有承接刮泥机所送污泥的泥斗,所述泥斗内设有用于将污泥送出泥斗的推送装置;
对应于好氧区段,所述隔板上设有曝气装置,并且堆积有水处理用AO反应器;所述反应池的侧壁的上部设有过水孔,所述反应池的内侧壁上对应于过水孔设有过水堰;
对应于缺氧厌氧区段,所述反应池的侧壁上设有污泥回流孔和位于所述污泥回流孔上方的上清液回流孔,该上清液回流孔通过回流管道连接沉淀池的上清液抽出孔,所述回流管道上设有水泵;
所述沉淀池对应于过水孔设置在所述反应池外,与所述反应池共用一个侧壁,所述过水孔即为沉淀池的入口,所述沉淀池的下部为斗状结构,并且所述污泥回流孔连通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沉淀池内上部位置设有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
所述污泥沉淀池的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孔,清水出孔位于所述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的上方;对应于该清水出孔在污泥沉淀池的外侧壁上设有出水堰;所述上清液抽出孔位于所述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的下方且靠近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设置。
所述反应池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向反应池内吹送空气的风管。设置风管,一方面,可在池体检修时,通过风管进气,排放有害气体,实现安全检修,另一方面,通过风管定期进气,防止底部污泥板结。
较好的,可以在所述厌氧区内设置有污泥浓度传感器,所述反应池的好氧区、缺氧厌氧区和厌氧区内均设有用于监测各区溶解氧浓度的溶氧仪。通过污泥浓度传感器来测定污泥浓度,作为判定污泥回流量的控制依据;通过溶氧仪来监测好氧区、缺氧厌氧区区和厌氧区内溶解的氧浓度,作为判定上清液回流量的控制依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多块波纹板,所述波纹板横截面为呈周期性变化的波形结构,各所述波纹板均相对于水平面垂直设置,相邻的波纹板对称设置且相互之间间隔有间距,相邻波纹板之间的最小间距即为排泥通道,水平设置的多根加强杆穿设在各所述波纹板上从而将这些波纹板连接在一起。
相邻的所述波纹板之间还纵向设有多块隔板,这些隔板间隔设置,并且隔板的宽度大于相邻波纹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且小于相邻波纹板之间的最大距离,各所述波纹板上设有与各所述隔板相适配的卡槽或卡孔,所述隔板的两侧边插设在对应的卡槽或卡孔内,从而将各所述隔板连接在相邻的波纹板之间。
不同的所述波纹板之间的隔板交错设置。
所述波形结构为梯形波,该梯形波的两个腰与对应谷底之间的夹角为45°~60°,相邻波纹板之间的最小间距与波谷腰长的比例为1:2~1:8。
或者,所述波形结构为三角形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91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