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脑出血微创治疗的介入器械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014378.7 申请日: 2014-01-13
公开(公告)号: CN104771226B 公开(公告)日: 2017-07-04
发明(设计)人: 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主分类号: A61B34/30 分类号: A61B34/30
代理公司: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代理人: 杨元焱
地址: 20162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脑出血 治疗 介入 器械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脑出血微创治疗的介入器械。

背景技术

自发性脑出血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它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疾病逐渐高发。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每年因为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而其后遗症包括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是我国中老年人口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在脑出血治疗中已经采用了多种微创手术方法,如微骨窗入路,CT引导血肿吸引术等,将脑出血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从传统开颅手术的25.4%降低至17.6%(文献1)。而软性神经内镜为代表的软性微创器械,具有柔软、纤细、大弯曲角度,主动避让血管的特点,进一步降低了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可达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甚至第四脑室内的所有位置,扩大了脑室脑池中的探查范围。文献2报道62例一次成功,术后两个月左右脑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早期1例血肿复发,再次手术治愈。慢性硬膜下血肿冲洗清理术中63例无死亡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但控制软性神经内镜方向比较困难,导致在移动内镜过程中容易导致脑组织损伤的弊端,需要进一步提高脑出血微创外科手术器械的方向可控性能,并有效增加手术器械的工作腔,容纳更多的器械以完成手术操作。

Hansen Medical Inc.所申请专利(Instrument driver having independently rotatable carriages申请号:US2008/0262513A1)中,存在轴向弯曲和刚度调整不能解耦。

除上述微创手术方法外,文献[3-5]报道了立体定向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这些早期的系统在视觉引导下采用笔直的轨迹将针插入大脑特定的血肿内。文献[6-7]介绍了在创口内采用灵活的运动轨迹抵达血肿的针穿刺系统。但是由于最大弯曲半径和介入工具的集成问题使锥转向难以应用于清除脑出血。采用机器人的原理的介入装置在脑出血被通过内窥镜的如入口尺寸首次在文献[8]中介绍。用于压实脑中的血肿。这个研究显示了当人工去除血肿较快,而机器人血肿清除法对周围脑组织的伤害较小。而上述研究中,虽然采用弯通道取代了传动的直通道,可以有效减少对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但仍属硬性微创手术器械,虽然手术操作精度较高,但其可探查范围、主动避让血管等关键性能较软性器械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脑出血微创器械亟待开发一种具有较大可探查范围,能主动避让血管,又能在手术操作中具有较好操作精度,易于控制方向的新型手术器械。

参考文献:

[1]赵继宗周定标周良辅等,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2期,2238-2242

[2]陈国强郑佳平刘海生等,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第3期,169-171

[3]D.F.Louw,T.Fielding,P.B.McBeth,D.Gregoris,P.Newhook,and G.R.Sutherland,“Surgical robotics:A review and neurosurgical prototype development,”Neurosurg.,vol.54,no.3,pp.525-536,2004.

[4]R.Taylor,“A perspective on medical robotics,”Proc.IEEE,vol.94,no.9,pp.1652-1664.Sep.2006.

[5]G.Dogangil,B.L.Davies,and F.Rodriguez y Baena,“A reviewof medical robotics forminimally invasive soft tissue surgery,”Proc.Inst.Mech.Eng.Part H:J.Eng.Med.,vol.224,no.5,pp.653-679,2010.

[6]J.A.Engh,G.Podnar,D.Kondziolka,and C.N.Riviere,“Toward effective needle steering in brain tissue,”in Proc.Int.Conf.IEEE Eng.Med.Biol.Soc.,Aug./Sep.2006,vol.1,pp.559-56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43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