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及利用该设备进行金属快淬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3612.4 | 申请日: | 2014-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2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林旻;闫阿儒;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F9/08 | 分类号: | B22F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7 | 代理人: | 单英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真空 设备 利用 进行 金属 方法 | ||
1.一种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包括置于密封主腔体内的加热体、感应线圈、以及快淬用冷却装置,所述的加热体底部设漏孔,工作状态时,盛于加热体内的金属经感应线圈感应熔炼为熔体后经漏孔浇注在冷却装置进行快淬;其特征是:还包括夹持装置、收集装置、抽真空装置,以及至少一个过渡腔体;
所述的过渡腔体设置两开口端,一开口端位于主腔体内、通过第一端盖13与主腔体密封隔绝,另一开口端位于主腔体外、通过第二端盖11与外界环境密封隔绝;
所述的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加热体沿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运动;
所述的抽真空装置用于对主腔体与过渡腔体进行抽真空;
所述的收集装置由储料容器与收集管道组成;所述的储料容器一端开口;所述的收集管道两端开口,一端与储料容器的开口端相密封连通,另一端与主腔体相密封连通;所述的收集管道的两开口端之间设置可开合的第一气阀;经冷却装置快淬后撒落的快淬火产物经收集管道后沉积在储料容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夹持装置由横向夹具与纵向夹具组成;
所述的横向夹具包括沿水平方向运动的中空推拉杆、位于推拉杆端部的第一夹具,以及位于推拉杆中空部、用于控制第一夹具开合的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的中空推拉杆一端穿过第二端盖伸入过渡腔体内;
所述的纵向夹具包括沿垂直方向运动的中空升降杆,位于升降杆端部的第二夹具,以及位于升降杆中空部、用于控制第二夹具开合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的中空升降杆一端穿过主腔体壁伸入主腔体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夹持装置为设置在主腔体内的二维机械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抽真空装置包括抽气泵,用于连通主腔体与抽气泵的第一管路,用于连通过渡腔体与抽气泵的第二管路;所述的主腔体设置主腔体进气阀,主腔体与抽气泵之间设置主腔体抽气阀;所述的过渡腔体设置过渡腔体进气阀,过渡腔体与抽气泵之间设置过渡腔体抽气阀。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储料容器的开口端与收集管道开口端通过气密封连通,所述的储料容器还设置第二气阀,打开该第二气阀后储料容器与收集管道相分离。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还包括气压盖,所述的气压盖位于感应线圈正上方,该气压盖设置一通孔连通一加压管道,该加压管道一端穿过气压盖,另一端通过腔体壁穿出主腔体。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在垂直方向,过渡腔体设置在冷却装置上方。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收集管的开口端设置在冷却装置的侧下方,并且二者之间的距离小于快淬产物的飞行距离。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体直径不超过80mm。
10.利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续真空快淬设备对金属进行快淬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金属原材料或金属锭装入加热体,打开过渡腔体的第二端盖,将加热体放入过渡腔体后关闭第二端盖;
步骤2:开启主腔体进气阀和过渡腔体进气阀,打开抽气泵开始抽气,当主腔体和过渡腔体的气压相同时,打开过渡腔体的第一端盖;
步骤3:通过夹持装置夹持加热体,使其置于感应线圈内;感应线圈通电、冷却装置开启,打开第一气阀;当金属融化为液体通过漏孔喷出、经冷却装置快淬后甩出,快淬产物溅落到收集管道,顺着收集管道下滑至储料容器;
步骤4:当加热体内的液体喷射完毕后,感应线圈断电,通过夹持装置夹持加热体,使其离开感应线圈移至过渡腔体后关闭第一端盖,然后关闭过渡腔体抽气阀,打开过渡腔体放气阀吸气,待过渡腔体恢复常压后,打开第二端盖,取出加热体;
步骤5:重复以上步骤1至步骤4,直到储料容器内的快淬产物达到一定质量,然后关闭第一气阀,打开储料容器的第二气阀,待储料容器恢复成常压后,取下储料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361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焊管TA2级用海绵钛加热氧化增氧方法
- 下一篇:高碳高合金钢用连铸保护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