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持生物活性的船舶压载水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7720.0 | 申请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8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姚萍;刘光洲;王洪仁;丁慧;段东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赵永伟 |
地址: | 266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持 生物 活性 船舶 压载水 取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压载水处理领域,具体来说涉及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为使船舶满足国际海事组织( I MO) 《 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中D-2压载水排放标准,无论采用何种船舶压载水的管理方法和处理装置,都必须在船舶上提供合理的取样装置和方式,为缔约国、 包括港口国检查员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压载水进行取样和分析,以确定船舶是否符合压载水公约的D-2 标准。根据D-2标准,船舶进行压载水管理后的排放物应满足:
1) 最小直径大于或等于50μm的存活生物少于10个/m3;
2) 最小直径小于50μm但大于或等于10μm的存活生物少于10个/ml。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取样有以下三个目的: 1)更好地了解压载水的生物和化学特性;2) 识别船舶压载水包含的水生物;3)评定是否符合压载水管理要求。目的不同, 压载水取样的设计、取样方法和所使用的设备就有区别。压载水样品能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能否反应出整个压载水的性质,选取合适的取样设备和取样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现有技术难点问题要求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取样点;二是保证所取样品的质量和数量;三是取样应以安全和可行的方式进行;四是样品的取样、封存与分析方法匹配,不影响其中生物和微生物数量、存活状态。
目前船舶压载水常用的取样装置有两种型式(1)浮游生物采集网;(2)动力泵。已有研究表明:浮游生物采集网虽然能够有针对性地采集一些样品,但不能很好地解决定量问题。而动力泵虽然能够准确地定量样品的体积,然而在采样的过程中,由于动力泵的机械的离心作用,样品中的浮游生物往往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建立样品的取样、封存与分析方法匹配的最优化方法与装置,不影响其中生物和微生物数量、存活状态是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有效收集大体积水样中的浮游动物,避免使用体积庞大的浮游生物网,解决船舶压载水生物取样过程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由于压载水排放标准针对的是存活生物,在过滤和处理过程中要保证生物存活,将影响降至最小。管道取样装置的设计达到等速取样条件,从管道主流体分出一个分流,以不促使或阻止水进入的方式进入取样装置,管路的主流中的流体在达到取样装置的开口时不应聚合或者分散。可直接取样而无需泵的介入取样。
本发明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保持生物活性的船舶压载水取样装置,满足IMO D-2标准的取样代表性和正确性的要求。通过采用所发明的取样装置,准确测定处理后压载水中的生物数量(稀的生物浓度),且满足大体积样品(>10m3)的统计可信度要求。本发明装置将用于在大体积的压载水管理系统测试用水中采集最小直径≥50μm(主要为浮游动物)的生物,并有效保证样品中生物的存活状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持生物活性的船舶压载水取样装置,在压载舱和排放舱之间主管路上设置有两端均与主管路连通的旁路,该取样装置安装在旁路上,在取样装置进水口一端的旁路上安装有阀门,出水口一端的旁路上串接有流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预滤器和过滤器,在所述预滤器和过滤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有阀门,所述的阀门和流量计均匀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的预滤器包括第一预滤器和与第一预滤器并列连接的第二预滤器,所述的第一预滤器和第二预滤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初级过滤筒、初级筒盖和金属滤篮,所述的金属滤篮位于初级过滤筒内,所述的初级筒盖安装在初级过滤筒上,并与初级滤筒紧密配合,该金属滤篮的孔径为3mm;两个初级滤筒的进水口处均安装有阀门,两个初级滤筒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连通,所述的出水管上安装有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77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