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5465.6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9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邹任玲;徐秀林;胡秀枋;张东衡;赵展;安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22/02 | 分类号: | A63B22/02;A63B24/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杨元焱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步行 训练 装置 | ||
1.一种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包含底板、两立柱和两扶手,机架后部连接有箱体;
步行器,设置在机架的底板上并可独立运动;
下部气囊支架,安装在机架的两立柱上并可沿两立柱上下移动;
下部气囊,其上部与下部气囊支架相连,下部与机架的底板密封相连并将步行器包围在内;
紧身短裤,用于穿在人身上并可与上、下部气囊密封连接;
上部气囊支架,与下部气囊支架相连;
上部气囊,用于穿在人身上并与上部气囊支架相连,上部气囊与下部气囊通过气体管道相连;
操作显示器,连接在下部气囊支架上可随下部气囊支架一起运动;
鼓风机,安装在机架后部的箱体内并通过管路与下部气囊连接连通;
控制器,设置在机架后部的箱体内并与操作显示器、鼓风机以及步行器电信号相连;
气体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底板内并与控制器电相连,通过控制器将气体压力值传输至操作显示器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两立柱上分别设有上下延伸的滑动槽,所述下部气囊支架与该滑动槽嵌套滑动相连,下部气囊支架上设有锁定机构,可在任意滑动槽圆孔处将下部气囊支架锁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行器下装有承重传感器,该承重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并通过控制器将人体施加在步行器上的重量传输至操作显示器显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主控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分别连接主控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向它们提供电源;主控电路的输入连接操作显示器,输出连接电机驱动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的输入分别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和承重传感器,输出连接操作显示器;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连接鼓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气囊上面设有圆形开口以及用于与上部气囊连通的导气口,在圆形开口上设有半边气密拉链;下部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周围设有视窗,底部为敞口,敞口四周与机架的底板四周密封相连,所述下部气囊支架与圆形开口处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身短裤上部设有用于与下部气囊密封连接的半边气密拉链,与上部气囊密封连接的半边气密拉链,以及用于固定整个紧身短裤上部形状的铅丝套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气囊支架包括旋转座、支撑体、支架横杆、支撑体高度调节机构和支撑体角度调节机构,旋转座上设有用于与下部气囊支架连接的套筒,支撑体与旋转座固定相连,支架横杆连接在支撑体的一侧,支撑体高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支撑体中部,可调节支撑体的高度,支撑体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旋转座上用于调节支撑体的角度;所述支撑体上部设有凹弧形支撑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气囊包括囊体和紧身背心,囊体的上端与紧身背心的颈下部位气密相连,囊体的下端设有用于与紧身短裤气密相连的半边气密拉链,在紧身背心上部设有可调节肩带,在囊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凹弧形承托面,在囊体上设有用于与下部气囊连通的导气管以及用于与上部气囊支架相连的左右两个插孔。
包括紧身背心、可调节肩带,气囊底部的气密性拉链与紧身短裤顶部的气密拉链连接,上部结构中上气囊、紧身背心、患者上部身体、紧身短裤上部形成上部的密闭空间。在紧身背心上分别设有用于穿戴在人肩上的可调节肩带,在其中一个囊体侧面上设有用于与下部气囊连通的导气管,以及囊体两侧各有一个用于与上部气囊支架相连的插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后部的箱体内设有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进气管路的进口连接鼓风机的出气口,出口连接下部气囊的进气口;出气管路的进口连接下部气囊的出气口,出口连接鼓风机的进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气囊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上分别设有电磁控制阀,该电磁控制阀与控制系统相连由控制系统控制其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546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锻炼人体素质和尾椎力量的技术方案
- 下一篇:投掷式干粉灭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