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79704.6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7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板谷秀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K9/20 | 分类号: | F21K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装置 以及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将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侧光式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搭载了该面状光源装 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开始逐渐使用LED,并且为了应对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 化,作为光源使用的LED广泛采用厚度为0.6mm或0.8mm尺寸的LED。LED是点光源,并且由于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将该点光源变换成平面状的光束,所以使用以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 酯为材料的平面形状或楔形形状所形成的导光板。
另外,显示装置根据其用途要求有能长时间被连续使用的规格。另一方面,使用于 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光源具有根据长时间的点亮或其使用环境,光源的强度即作为显示装置 的亮度会降低的特征。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产品规格中,光源单元被配置成具有可 从显示装置分离的结构,并且在作为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时,仅替换光源单元。
虽然不是有关将LED用作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但是对有关将冷阴极管 (CCFL(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冷阴极荧光灯))用作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现 有技术,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6是涉及现有技术1的光单元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涉及现有 技术2的光单元的反射器的俯视图,图8是涉及现有技术2的光单元的剖视图。
作为有关具有光源单元可替换的结构的光单元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有图6所 示的光单元101。该光单元101包括导光板102,并且在该导光板102的侧面设有CCFL103。另 外,为了使照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102上,光单元101包括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树脂板或不锈钢板等形成的反射器105。
以使由反射壁107和109夹住导光板102的方式来形成反射器105。通过由反射壁 109覆盖导光板102的射出面106的一部分,来防止来自CCFL103的照射光不通过导光板102 而直接射出到液晶显示面板104的光泄漏。另外,在这样的光单元101中,通过使反射壁107、 108和109相对导光板102滑动,能拆卸老化的CCFL103和反射器105。
另外,作为有关具有防止光泄漏的结构的光单元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有图7 和8所示的光单元201。该光单元201包括导光板202,并且在该导光板202的侧面设有CCFL 203。另外,为了使照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202上,光单元201包括由PET树脂板或不锈钢 板等形成的反射器205。
以使由反射壁207、208、209和210覆盖导光板202的靠近光源的边缘部分来形成反 射器205。反射壁208在边界线212处从反射壁207和209弯曲,进而通过弯曲凹槽213以沿着 CCFL203的圆周面的形状构成。特别是,通过由反射壁209覆盖导光板202的射出面206的边 缘部分,防止来自CCFL203的照射光不通过导光板202而直接射出到液晶显示面板204的光 泄漏。另外,在反射壁209上设有遮光片211。通过该遮光片211,在面向导光板202的靠近 CCFL203的边缘部分被集中照射的情况下,减少从该部分反射的光,从而提高亮度的均匀 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8-034287号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5-15866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材料的特性,根据环境条件诸如热或湿气、或形成导光板的条 件,导光板发生变形,诸如翘曲。特别是,在采用LED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该导光板的厚 度通常被设置为等于或小于LED的厚度,所以在伴随LED的薄型化而使导光板也变薄的情况 下,导光板的翘曲会变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97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