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客输送机的控制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8135.3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7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猪俣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23/02 | 分类号: | B66B23/02;B66B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马建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客 输送 控制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输送机的控制板,在其壳体能拆装地设有对使梯级移动的驱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具有以下部分的自动扶梯的控制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箱状的壳体,其配置在桁架的机房内,上表面设有拆装用开口部;
单元安装机构,其安装于该壳体的内部,而且配置在壳体内的拆装用开口部面对的部位;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其收纳在所述壳体内,在与所述拆装用开口部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能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单元安装机构,并且具有用于生成驱动机的驱动用电力的电力变换部件、以及与该电力变换部件热连接而用于将电力变换部件产生的热向壳体的外部释放的冷却部件,该驱动控制单元能够通过拆装用开口部从壳体内向外部取出。
在该自动扶梯的控制板的情况下,在电力变换部件的维护点检时作业人员不需要进入机房内,在冷却部件和电力变换部件的维护点检时,由作业人员通过壳体的拆装用开口部取出到壳体的外部(机房的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3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自动扶梯的控制板在电力变换部件的维护点检时作业人员不需要进入机房内,因而能够提高冷却部件和电力变换部件的维护点检的作业性。
但是,在该自动扶梯的控制板中,对于控制板内的电力变换部件以外的其它安全电路等关联设备没有采取防尘对策,因而存在作业人员在维护点检时必须进入机房进行清除粉尘等的清理作业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控制板,对于乘客输送机的控制板内的安全电路等关联设备采取防尘对策,在维护点检时的清理作业中,作业人员不需进入机房,能够削减维护点检时的清理作业。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控制板具有:
箱状的壳体,其配置在桁架的机房内,上表面形成有拆装用开口部;
单元安装机构,其设于所述拆装用开口部的缘部;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其以能够在与所述拆装用开口部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拆装的方式设于所述单元安装机构,对使梯级移动的驱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具有用于生成所述驱动机的驱动用电力的整流器元件和逆变器元件、对所述整流器元件和所述逆变器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将来自所述整流器元件和所述逆变器元件的热释放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散热体、以及与所述整流器元件、所述逆变器元件、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散热体成为一体的管道,
所述管道具有隔离部以及与所述拆装用开口部对应的通气口,该隔离部将所述壳体隔离成与所述通气口连通并收纳有所述散热体的所述第1空间部、和壳体内除了第1空间部以外的第2空间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控制板,利用管道的隔离部将壳体内隔离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第1空间部、和在驱动控制单元被设置于壳体时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第2空间部,设置在第2空间部的例如安全电路等关联设备不会暴露于粉尘等中。
因此,作业人员不需进入机房,能够削减维护点检时的清理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组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控制板的、自动扶梯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控制板的侧视图。
图3是从正面观察从壳体取出的驱动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壳体卸下被配置在机房内的控制板的驱动控制单元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从被配置在机房内的控制板卸下冷却风扇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驱动控制单元的主要结构的电路图。
图7是图2的冷却风扇的正转反转切换电路图。
图8是图1的自动扶梯的上升运转时的机房内部的气流路径图。
图9是图1的自动扶梯的下降运转时的机房内部的气流路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组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控制板的、作为乘客输送机的自动扶梯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在图1中,在桁架1的上层侧端部设有机房1a。在机房1a的上部形成有检修口1b。检修口1b被检修盖2封堵。在机房1a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具有壳体3的控制板、向梯级4提供驱动力的驱动机5、以及通过链条50与驱动机5连接的梯级驱动轮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81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