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长转换部件和发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8218.4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9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津森俊宏;美浓轮武久;金吉正实;绵谷和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C09K11/61;C09K11/66;C09K11/67;F21V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长 转换 部件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善使用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一般发光装置、背光光源、前照灯光源等的发光装置的、非点灯(unlit state)时的外观色和点灯(lit state)时的发色的波长转换部件、和使用了该波长转换部件的远程荧光体方式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是现在能够利用的光源中最有效率的光源之一。其中,白色发光二极管作为替代白炽电灯泡、荧光灯、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背光、卤素灯等的新一代光源,在急剧地扩大市场。作为实现白色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构成之一,利用蓝色发光二极管(蓝色LED)和通过蓝色光激光而发出波长更长例如黄色、绿色的光的荧光体的组合的白色LED(LED发光装置)已实用化。
作为该白色LED的构造,在蓝色LED上或其极近处以在树脂、玻璃等中混合的状态下配置荧光体,将蓝色光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事实上与该蓝色LED一体化的这些荧光体层进行波长转换而得到准白色光的称为白色LED元件的方式是主流。此外,也有采用了将荧光体配置在与蓝色LED相距数mm~数十mm的位置而将蓝色光的一部分或全部用该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的方式的发光装置。特别地,由于从LED发出的热,荧光体的特性容易降低的情形下,与LED的距离远对于作为发光装置的效率的提高、抑制色调的变动有效。这样将包含荧光体的波长转换部件远离LED光源而配置的部件称为远程荧光体,将这样的发光方式称为“远程荧光体方式”。这样的远程荧光体方式的发光方式中,具有作为照明使用的情形下的整体的色不均得到改善等优点,近年来急速地进行着研究。
这样的远程荧光体方式的发光装置中,一般通过在例如蓝色LED的前面作为远程荧光体配置由分散有黄色发光的荧光体(以下称为黄色荧光体)粒子、绿色发光的荧光体(以下称为绿色荧光体)粒子以及红色发光的荧光体(以下称为红色荧光体)粒子的树脂或玻璃制成的波长转换部件,利用入射的波长450nm左右的蓝色光产生中心波长570nm左右的黄色荧光,与透过远程荧光体的来自蓝色LED的光汇合,从而制成发光装置。作为远程荧光体使用的荧光体,除了Y3Al5O12:Ce、(Y,Gd)3(Al,Ga)5O12:Ce、(Y,Gd)3Al5O12:Ce、Tb3Al5O12:Ce、CaGa2S4:Eu、(Sr,Ca,Ba)2SiO4:Eu、Ca-α-赛隆(SiAlON):Eu等以外,一般也使用通常难以以片装(on chip)的方式使用的硫化物系的荧光体等。
但是,该远程荧光体方式的发光装置中,由于成为在能够看到发光装置的外观的部分配置包含黄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粒子的波长转换部件的构成,因此多是在作为非发光时的外观呈黄色的远程荧光体从外面能够看到的状态下使用,显著地损害非点灯时作为发光装置的美观。因此,对于以往的发光装置,在重视美观的用途中,罩上透明度低的白色的灯盖等来实现外观的改善,但取而代之,无法避免发光效率的降低。即,考虑发光效率的情形下,希望不使用这样的灯盖等,但这样做则陷入损害非点灯时的美观这样的困境。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改善远程荧光体方式的发光装置中的非点灯时的外观色的同时得到点灯时优选的发光色的射出光的波长转换部件和使用了该波长转换部件的发光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改善发光装置的发光色,着眼于在树脂中将荧光体混炼的树脂荧光板,对于荧光体的种类、混炼量、荧光板的厚度和LED装置中的配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准白色光的光轴上配置吸收蓝色波长成分的光而发出包含红色波长成分的光的荧光体、特别地、包含特定的复合氟化物荧光体的树脂成型体的波长转换部件,不仅能够改善发光装置的发光色,而且该改善发光色的波长转换部件在非发光时呈现具有透明感的浅肤色的优选的颜色,完成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提供下述的波长转换部件和发光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82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