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液化到气体发酵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80064524.0 申请日: 2013-11-11
公开(公告)号: CN104838006A 公开(公告)日: 2015-08-12
发明(设计)人: M·A·舒尔茨;J·R·霍姆格伦 申请(专利权)人: 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P7/06 分类号: C12P7/06;C12P7/16;C12P7/54
代理公司: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代理人: 张广育;姜建成
地址: 新西兰奥*** 国省代码: 新西兰;NZ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物 液化 气体 发酵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总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通过微生物发酵来制备产物、特别是醇的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自生物质液化所伴随的工业气体制备发酵产物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由生物质液化过程如烘焙或热解所产生的气态底物的微生物发酵来制备至少一种发酵产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可使用催化工艺来将主要由CO和/或CO和氢气(H2)组成的气体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学品。也可使用微生物来将这些气体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虽然通常比化学反应慢,但这些生物过程比催化过程具有若干优势,包括较高的专一性、较高的收率、较低的能源成本和较高的抗中毒性。

微生物以CO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能力最先于1903年被发现。后来确定这是一种生物属性,即利用乙酰辅酶A(乙酰CoA)自养生长的生化途径(也称Woods-Ljungdahl途径和一氧化碳脱氢酶/乙酰CoA合成酶(CODH/ACS)途径)。包括一氧化碳营养的、光合作用的、产甲烷的和产乙酸的有机体在内的数量众多的厌氧生物已显示可将CO代谢为多种最终产物,即CO2、H2、甲烷、正-丁醇、乙酸盐和乙醇。除这些产物外,本发明人已在先前证实,通过使用特定的微生物或表达特定基因的那些发酵可获得许多其它有用的碳基产物。

厌氧细菌,如来自梭菌属的那些,已经证实将自CO、CO2和H2经由乙酰CoA生化途径产生乙醇。例如,自气体产生乙醇的各种杨氏梭菌(Clostridium ljungdahlii)菌株见述于WO 00/68407、EP 117309、US专利第5,173,429号、第5,593,886号和第6,368,819号、WO 98/00558及WO02/08438中。还已知细菌自产乙醇梭菌(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 sp)从气体产生乙醇(Abrini等人,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161,pp 345-351(1994))。

虽然通过微生物来发酵含CO和H2的底物的方法是已知的,但放大和整合这些方法到工业环境中的潜能几乎尚未被探索。石油化工厂和炼油厂产生大量的CO作为“废的”副产物。目前,显著比例的废气被送往火炬(烧掉)或者用作燃料源,其二者均产生不期望的温室气体CO2。相应地,存在通过利用由此产生的废气和能量以用于发酵中来制备期望的产物同时减少从工业厂房的气态碳排放从而改善工业过程的潜能。

生物质的液化可能是获得有价值的液体产品的一种经济的方式。生物质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木质生物质、农业废料、纸浆和造纸废料、城市固体废弃物、或煤/焦炭。生物质转化的三种关键方法为烘焙、热解和气化。

烘焙涉及在不存在空气或氧的情况下使生物质经受较低温度(150-300℃)。挥发性物质将产生并然后被驱除,从而产生类似于煤的致密富碳固体。所产生的气流含有CO和CO2

热解为在无氧的参与下有机材料在高温下(通常在高于450-500℃的温度下)的热化学分解。其涉及化学组成和物理相的同时改变,并且是不可逆的。热解可刻画为“快”或“慢”或是介于两者之间,描述反应条件下的相对时间。将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相对的量取决于温度和反应时间。快速热解将使液体收率最大化但更具挑战性。

生物质的气化涉及使用氧气/空气/流来产生合成气。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整合的方法和/或系统,所述方法和/或系统包括生物质液化和气体发酵来制备有用的产物,或至少为公众提供可用的选择。

发明内容

总体而言,本发明特别是提供通过包含CO的底物的微生物发酵来制备产物的方法。

在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至少一种产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i)向含至少一种一氧化碳营养的产乙酸微生物的培养物的生物反应器提供包含CO的底物;和

ii)使所述培养物在所述生物反应器中发酵以产生所述至少一种发酵产物,

其中,步骤(i)的底物源自一种或多种生物质液化过程。

在一个特别的实施例中,包含CO的底物还包含CO2和/或H2

在一个特别的实施例中,包含CO的底物为合成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未经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45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