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乘客-安全带拉回系统的安全带张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1472.1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2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S·施赖伯;T·莫丁格;A·韦德曼;K-H·克佩尔;M·彼得 | 申请(专利权)人: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46 | 分类号: | B60R22/46;B60R22/195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闫娜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乘客 安全带 拉回 系统 张紧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乘客‑安全带拉回系统的安全带张紧器(10),该安全带张紧器包括在触发情况下引导气体的管(12)和设置在该管(12)中的激发单元(14),该激发单元插入管(12)的敞开的端侧(16)中并且具有底座(18)和固定在该底座(18)上的用于安放驱动装料的盖(20),其中,所述盖(2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管的内部。激发单元(14)与管(12)焊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乘客-安全带拉回系统的安全带张紧器,该安全带张紧器包括在触发情况下引导气体的管和设置在该管中的激发单元,该激发单元插入管的敞开的端侧中并且具有底座和固定在该底座上的用于安放驱动装料的盖,其中,所述盖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管的内部中。
背景技术
已知一些这种类型的安全带张紧器。在安全带拉回情况下激发单元被激活并且产生压缩气体,该压缩气体在管中传输并且例如驱动与安全带卷收器的轴耦联的涡轮,以便收进松弛的安全带。在这样的安全带张紧器中,要么涡轮或者驱动轮被直接加载压缩气体,要么一个或多个位于管中的质量体通过压缩气体朝向驱动轮方向运动并且加载该驱动轮。这种类型的安全带张紧器例如由DE 10 2010 051 420 A1或US2001/0035472A1已知。激发单元通常是预先制成的组件,该组件借助卷边或螺纹固定在管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带张紧器,该安全带张紧器的突出之处在于在高张紧效率的情况下简单且经济的构造方式。
按照本发明,这在开头所述类型的安全带张紧器中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激发单元与管焊接。这样的焊接连接是非常牢固的并且以此确保在非常动态的压力提升和与此相关联的更高的张紧效率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所需的高构件强度和特别是在管和激发单元之间的安全连接。利用按照本发明的设计方案,在激发单元和管之间的接口部位可以设计得非常小且经济。此外,在连接部位上不需要复杂的几何结构。因为与此同时制造过程在按照本发明的安全带张紧器中简单且牢固,所以生产率可以更高。也就是说,按照本发明的设计方案在安全带张紧器的构造空间、成本、制造和功能方面都呈现出优点。
有利的是,激发单元通过摩擦焊接与管连接。该方法的突出之处在于高的焊接速度、窄且细长的焊缝形状和所参与构件的小的热变形。另一个优点在于,除了由金属制成的激发单元之外也可使用塑料结合的激发单元。不过也可以使用其它合适的焊接方法、例如激光焊接或KE-焊接。
管优选在底座和盖的区域中具有相同的内径。也就省去了管的如在卷边时该管所需要的变形和扩展。由此可达到更高的破裂强度,并且制造过程被简化。
为了防止在焊接时更剧烈地加热装料,激发单元优选在底座的区域中与管焊接。
一种特别简单的设计方案通过如下方式得出,即,激发单元、尤其是底座与管的端侧焊接。该区域是特别容易接近的。
备选地或附加地,激发单元、尤其是底座可以与管的周壁焊接。在此也就是说以搭叠方法焊接、更确切地说是从外侧焊穿过管的周壁。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底座具有凸肩,该凸肩相对于管的内侧在侧面突出。在此,管尤其在端侧贴靠在凸肩上。亦即凸肩设置在管之外,并且激发单元和管优选在管的端侧和凸肩之间的接触区域中焊接。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底座完全设置在管的内部中。在此,激发单元特别受保护地安放在管中,其中,在激发单元和管之间的焊接连接在端侧径向环绕地进行和/或穿过管材料与管的周壁进行。塑料包封注塑的激发单元例如能够以这种方式装入,使得接口部位通过管来保护。
特别地,底座在背侧具有从该底座突出的电触点,所述触点完全处于管的内部中,其中,触点的沿轴向自由地从底座中凸出的端部在侧面仅被管的周壁包围。也就是说,激发单元本身不具有包围电触点(所谓的销或者金属丝)的附加的外壁,从而实现节约材料和底座的一种更简单的设计方案。
为了能够实现与金属管的焊接连接,底座可以至少部分地由金属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14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