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窝构造体及使用其的气体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56867.2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5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德留修;久保圭太;西川祐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39/20 | 分类号: | B01D39/20;B01D46/00;C04B38/00;F01N3/02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构造 使用 气体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于净化废气的过滤器等中使用的蜂窝构造体及使用其的气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捕集在内燃机、焚烧炉以及锅炉等所产生的废气中含有的微粒子等,使用过滤器。
作为这种过滤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一种堇青石质陶瓷蜂窝过滤器,其具有蜂窝构造体和密封部,所述蜂窝构造体具有由多孔质的隔壁分隔开的多个流路,所述密封部交替设置在所述流路的废气流入侧或废气流出侧,所述过滤器使废气通过所述多孔质隔壁,将废气中含有的微粒子除去,其中,所述多孔质隔壁的气孔率为45~58%,平均细孔径为15~30μm,细孔径超过50μm的细孔容积占整体细孔容积超过10%但在25%以下,细孔径为100μm以上的细孔容积占整体细孔容积的1~8%,细孔径小于10μm的细孔容积占整体细孔容积的3~10%,并且细孔分布偏差σ为0.6以下,其中,σ=log(D20)-log(D80),D20表示的是在表示细孔径与累积细孔容积(将从最大的细孔径到特定的细孔径为止的细孔容积累积起来的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中,相当于整体细孔容积的20%的细孔容积处的细孔径(μm),D80同样表示相当于整体细孔容积的80%的细孔容积处的细孔径(μm),且D80<D20。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48156号册子
尤其近几年,虽然要求耐热冲击性高,且蜂窝构造体再生时、即便燃烧捕集的微粒子热损伤也少的蜂窝构造体,但是对于密封件的因热引起的损伤仍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维持耐热冲击性,并且即便燃烧捕集的微粒子也能够抑制热引起的密封件的损伤的蜂窝构造体以及具备该蜂窝构造体的可靠性高的气体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蜂窝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其由陶瓷烧结体构成,并具备:筒状部;隔壁部,其在该筒状部的内侧被配置成形成供流体流通的多个流通孔且具有通气性;第一密封件,其对所述多个流通孔之中的、所述筒状部的一方端侧的口进行密封;第二密封件,其对所述筒状部的另一方端的口进行密封,
所述第一密封件以及所述第二密封件的至少任一方具有:气孔径的累积分布曲线中累积80体积%的气孔径(p80)与累积20体积%的气孔径(p20)之比R1(p80/p20)为1.8以上且2.2以下的气孔。
另外,本发明的气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有排气管的壳体内具备上述构成的蜂窝构造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蜂窝构造体,由于密封件中的气孔径的偏差变小,所以为了再生蜂窝构造体,即便燃烧捕集的微粒子,也能够抑制热引起的密封件的损伤。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处理装置,能够长期高效地捕集微粒子,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蜂窝构造体的一例,(a)是立体图,(b)是(a)中的在B-B’线的剖面图。
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蜂窝构造体的端面的一例,(a)是流入口侧的局部放大图,(b)是流出口侧的局部放大图。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蜂窝构造体的端面的其他的例子,(a)是流入口侧的局部放大图,(b)是流出口侧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在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蜂窝构造体的隔壁部上存在的气孔的分布曲线的一例。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气体处理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蜂窝构造体及使用其的气体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蜂窝构造体的一例,(a)是立体图,(b)是(a)中的在B-B’线的剖面图。
图1所示的例子的蜂窝构造体1由陶瓷烧结体构成,并具备:筒状部4;在筒状部4的内侧,以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多个流通孔3的方式配置的具有通气性的隔壁部2;对多个流通孔3之中的、筒状部4的一方端侧的口进行密封的第一密封件8;对筒状部4的另一方端的口进行密封的第二密封件8。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方端侧作为流体的流入侧,将另一方端侧作为流体的流出侧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瓷株式会社;,未经京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68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衬网状物结构
- 下一篇:放射性同位素浓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