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6236.0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3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西浦谦佑;土桥修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3H25/26 | 分类号: | B63H2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舵机。
背景技术
转动船舶的舵的舵机有液压式舵机,但液压式舵机将电力转换为液压,因此有可能使能源效率恶化或者工作油向外部泄露而引起海洋污染。
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提出有经由小齿轮通过电动机使固定在舵轴的回转环直接旋转的技术。由此,能够不使用液压而转动舵,并能够防止油引起的海洋污染。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8189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在使用齿轮(小齿轮)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舵轴的齿轮式舵机中,若从舵轴输入过大的动态荷载,则有可能在齿轮机构产生损伤。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舵轴的动态举动引起的损伤的舵机。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舵机具备舵轴、电动机及将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舵轴的齿轮机构,所述舵轴具有相对于轴线方向能够沿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移动的离合器机构。
根据该结构,对舵轴输入必要以上的荷载时,离合器机构滑动,因此能够降低从舵轴向齿轮机构的力的传递。其结果,能够防止由舵轴的动态举动引起的齿轮机构的损伤。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舵机具备舵轴、电动机、将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舵轴的齿轮机构、及设置在所述舵轴周围并缓冲所述舵轴的绕轴线的旋转的阻尼器。
根据该结构,由于阻尼器缓冲舵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因此能够缓和通过舵轴的旋转方向的急剧变化而输入到齿轮机构的动态荷载的影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舵轴的动态举动引起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舵机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切断的横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B-B线切断的横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舵机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舵机的阻尼器的第1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舵机的阻尼器的第2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舵机1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舵机100为经由与舵连结的舵轴1驱动船舶的舵(未图示)的装置。舵机100具备舵轴1、舵轴齿轮2、固定轴3、固定轴齿轮4、轮架5及驱动装置6。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通过由内燃机(未图示)驱动的螺杆获得推进力而推进。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中,舵机100固定在船体,通过舵机100对舵进行操作,能够任意地控制船舶的前进方向。
舵轴1为沿着铅垂方向的中心轴C配置的圆筒状部件,下端部连结有舵。并且,在舵轴1的上端部固定有舵轴齿轮2(大齿轮)。舵轴齿轮2例如通过螺栓等与舵轴1紧固,若舵轴齿轮2旋转,则固定在舵轴齿轮2的舵轴1也旋转。因此,通过舵轴齿轮2旋转,与舵轴1连结的舵以中心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舵轴1上设置有直径大于舵轴1的直径的凸缘部1a,与舵轴1一体旋转。
如图1所示,舵轴1的轴上设置有离合器机构40。离合器机构40相对于舵轴1的轴线方向能够沿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移动。离合器机构40例如为盘式离合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
由此,对舵轴1输入必要以上的荷载时,离合器机构40滑动,因此能够降低从舵轴1向齿轮机构的力的传递。其结果,能够防止由舵轴1的动态举动引起的齿轮机构的损伤。
以下,参考图1~图3,对舵机100进行详细说明。
舵轴支承机构18具备舵轴承15、支承轴16及座台17。
支承轴16为设置成具有与舵轴1相同的轴线的筒状部件,下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在作为船体侧的座台17。并且,在支承轴16的上表面与凸缘部1a的下表面之间配置有支承舵轴1的轴向荷载的舵轴承15。舵轴承15固定在支承轴16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部,与凸缘部1a的下表面相接。舵轴1的荷载经由舵轴承15传递至固定在船体侧的座台的支承轴16。
固定轴3为设置成与舵轴1具有相同的轴线的筒状部件,下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在作为船体侧的座台7。并且,在固定轴3的上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有固定轴齿轮4。固定轴3的内周直径大于舵轴1的外周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62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