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聚醚碳酸酯多元醇的新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4108.2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7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C.旺普雷希特;W.考夫霍尔德;C.格特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42;C08G18/4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周铁;林森 |
地址: | 德国莱***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碳酸 多元 新型 塑性 聚氨酯 弹性体 制造 用途 | ||
1.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包括至少
A) 一种包含两个异氰酸酯基团的有机二异氰酸酯与
B) 一种数均分子量Mn≥ 500和≤ 5000 g/mol的多元醇,其具有至少两个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和
C) 一种或多种分子量≥ 60和≤ 490 g/mol的扩链剂,其具有两个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
和任选
D) 具有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的单官能链终止剂和/或
E) 催化剂
的反应,
其中来自A)的异氰酸酯基团与B)、C)和任选D)中的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的总和的摩尔比为≥ 0.9:1且≤ 1.2:1,
且组分B)包含至少一种可通过使二氧化碳和环氧烷加成到H-官能起始物质上获得的聚醚碳酸酯多元醇。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分A)、B)和C)和任选D)和E)以一步法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碳酸酯多元醇可通过使用多金属氰化物催化剂使二氧化碳和环氧烷加成到H-官能起始物质上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烷中环氧乙烷的比例为≥ 0和≤ 90重量%,优选≥ 0和≤ 50重量%,特别优选≥ 0和≤ 25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碳酸酯多元醇中作为CO2计算的碳酸酯基团的含量为≥ 3和≤ 35重量%,优选≥ 5和≤ 30重量%,特别优选≥ 10和≤ 28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碳酸酯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Mn为≥ 500和≤ 10000 g/mol,优选≥ 500和≤ 7500 g/mol,特别优选≥ 750和≤ 6000 g/mol,非常特别优选≥ 1000和≤ 5000 g/mol。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碳酸酯多元醇的平均OH官能度为≥ 1.85和≤ 2.5,优选≥ 1.9和≤ 2.3,特别优选≥ 1.95和≤ 2.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二异氰酸酯A)包含至少一种脂族和/或一种脂环族二异氰酸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分B)包含至少一种聚醚碳酸酯多元醇和至少一种聚醚多元醇。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分B)包含至少一种聚醚碳酸酯多元醇和至少一种聚酯多元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分B)包含至少一种聚醚碳酸酯多元醇和至少一种聚碳酸酯多元醇。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分B)包含两种彼此不同的聚醚碳酸酯多元醇。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分C)包含二醇、二胺或二醇/二胺混合物,优选二醇,或由其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中所述的制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的反应在反应挤出机中或根据混合头-带式法进行。
15.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其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获得。
16.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用于制造注塑制品或挤出制品的用途。
17.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注塑或挤出获得的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410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