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49383.5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2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砂田洋尚;中山雅夫;筒井秀起;中野慎太郎;小林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41/08 | 分类号: | F16D41/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通过将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连结或解除该连结,来切换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的动力传递状态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以内燃机的摩擦的减少等为目的,提出了在曲轴与辅机之间设置离合器。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合器具备与曲轴连结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和与辅机连结而相对于该驱动侧构件能够相对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通过磁铁的磁力而对这些旋转体进行压接,由此将离合器维持成连结状态。而且,对于设置在该离合器上的线圈执行通电控制,产生将上述磁力抵消的磁场,由此解除离合器的连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3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将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压接而将离合器形成为连结状态的结构中,必须经由该离合器传递的转矩换言之由从动侧旋转体驱动而旋转的设备所需的转矩越大,就需要越大的压接力。并且,为了增大压接力而采用磁力更强的磁铁时,伴随于此,用于将该磁力抵消的线圈也变大。其结果是,离合器存在大型化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应传递的转矩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大型化并切换动力传递状态的离合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离合器具备: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能够在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连结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被解除的第二位置之间沿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轴向移动;施力构件,对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螺旋槽,设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沿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延伸;及销,能够插入所述螺旋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离合器的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滑动件的槽部的剖视立体图。
图5是固定有保持器的状态的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6(a)是离合器处于连结状态时的图,图6(b)是离合器处于连结解除状态时的图。
图7是表示图2的滑动件以及螺线管及销的主视图。
图8(a)、(b)是图7的螺线管的剖视图。
图9(a)~(f)是表示离合器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参照图1~图9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示出了适用于车辆的离合器,更详细而言,示出了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与空调装置的压缩机之间而切换两者间的动力传递状态的离合器。
如图1所示,离合器具备滑轮10和滑动件20。需要说明的是,滑轮10相当于驱动侧旋转体,滑动件20相当于从动侧旋转体。
滑轮10形成为越接近其基端(图1的右侧)而其外径越扩大的大致圆锥台状。在滑轮10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设有卷架带的多个槽11。该带也卷架于曲轴,通过该带而曲轴与滑轮10同步旋转。在滑轮10的内周面形成有从该内周面突出而沿轴向延伸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形成为以滑轮10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滑轮10经由在其前端部(图1的左侧)设置的轴承13,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压缩机的压缩机轴70。
压缩机轴70通过轴承71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发动机机身72。当压缩机轴70旋转时,压缩机成为驱动状态而对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且,在发动机机身72的与滑轮10面对的面上固定有圆环状的板73。
在压缩机轴70中,在位于两轴承13、71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直线花键74。并且,滑动件20与该直线花键74嵌合。因此,滑动件20与压缩机轴70一体旋转,并且相对于压缩机轴70能够沿轴向移动。而且,滑动件20由配置在该滑动件20与发动机机身72之间的线圈状的弹簧21,朝向滑轮10(图1的左侧)施力。需要说明的是,该弹簧21相当于施力构件。而且,在滑动件20的外周面配置有多个滚珠22。滚珠22的直径Db与从滑动件20的外周面到滑轮10的突出部12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滚珠22与滑动件20的外周面和突出部12的内周面抵接。在滑动件20的外周面上固定有限制滚珠22的移动的保持器23。滑轮10、压缩机轴70及滑动件20的轴线一致,以下,将该轴线的延伸方向称为轴向。
接着,参照图2~图5,详细说明滑动件20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93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