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形夹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7663.6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0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镐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气压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2/18 | 分类号: | F16B2/18;F16B7/04;B65G47/91;B25J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王金双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形夹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为防止与之结合的构件脱离而设计的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显示了一种适用于真空移送系统的吸附垫用托架。该托架100主要与机械臂101连接使用,它带有一个设置在下部对导管103进行夹持的夹钳102。附加设置的吸附垫107安装在所述导管103的末端,它与移送对象的表面接触。实际上,所述真空移送系统包含对吸附垫107内部空间进行排气的真空泵。
具体讲,管夹紧装置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C”形夹钳102;插入所述夹钳102内侧的导管103;贯通所述夹钳102相对的两端对面部104设置的紧固件105、106。当然,在该装置的构成中,所述紧固件105、106提供夹钳102对导管的夹持力。
但是,在真空移送过程中,如果反复对所述导管103施加外力,夹钳102的夹持力就会逐渐减弱,最终产生导管103从夹钳102脱离的现象。这样会导致移送物掉落,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
作为其对策,一部分管夹紧装置采取了以紧固件105为轴在所述两端对面部104之间按偏心方式插入作为干预构件的橡胶O形环(O-ring)的方法。也就是说,想要利用所述O形环与导管103表面之间的接触摩擦,防止导管103的滑动及脱离。但是,这种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设置O形环会给导管103的滑动装配带来不便;
第二,O形环与导管103之间的摩擦会导致O形环容易磨损;
第三,导管103插入夹钳102时O形环会被导管挤压到一侧,从而不能产生所希望的接触摩擦;
第四,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向导管103传导的冲击不能被有效吸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现有夹紧装置的问题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与结构都比较稳定的夹紧装置。即在“C”形夹钳的两端对面部之间设置干预构件,所述干预构件既不滑动也不容易被磨损,并且装配及拆解时不会妨碍导管滑动,还能够有效吸收外部冲击。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夹紧装置包括:具有相对的两端对面部的“C”形夹钳;插入至所述夹钳C-环部的筒状构件;贯通所述夹钳的对面部为构件提供夹持力的紧固件;插入在所述夹钳对面部之间的干预环。
所述干预环是具有与紧固件的外径相同的内径并插入至紧固件的构件,干预环包括:形成在外周一侧并向所述夹钳内部突出的锁扣部。
所述筒状构件包括:沿外周形成,能够容纳所述干预环锁扣部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筒状构件包括:从凹槽一侧到末端的表面被加工成平面状或凹槽状,当构件插入时能够使所述锁扣部自由通过的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夹紧装置具有以下良好效果:
第一,由于所述干预环的内径与紧固件的外径相同,因此可以防止与正在插入或已经插入的构件接触而随意滑动;
第二,通过所述干预环与构件之间的对应结构,即通过锁扣部及凹槽结构在增强夹持程度的同时还能最小化相互之间的运动摩擦,并且还能够有效吸收施加至所述构件的冲击;
第三,由于在所述构件表面设置有通道,因此装配及拆解时会更加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现有技术的夹紧装置的示例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夹紧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图4是说明图2的结合过程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2所示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说明,将进一步明确有关上述本发明夹紧装置的特征与效果。从图2开始的附图中,根据本发明的管夹紧装置都用符号10标示。
参照图2及图3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夹紧装置10包括:具有相对的两端对面部22的“C”形夹钳20;插入所述夹钳20的C-环部21的筒状构件30;贯通所述夹钳20的对面部22设置,而且为构件提供夹持力的紧固件40;插入所述对面部22之间的干预环50。
所述夹钳20是一种包含端面几乎接近圆形的C-环部21和所述C-环部21的两端对面部22的常规的“C”形夹具。
另外,所述筒状构件30作为紧贴所述夹钳20的C-环部21内壁插入的构件,应当理解为其端面外周成圆形。特别是,与其名称无关,并不区分它是空心或实心。但是,附图中列举的是插入端部被封闭的导管形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气压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韩国气压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76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