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吸收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27448.6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4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川田善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B60R2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吸收转向装置,利用从车身悬吊转向管柱的支架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转向管柱所承受的冲击。
背景技术
当车辆碰撞时,产生驾驶员碰到方向盘的二次碰撞,因该二次碰撞,转向管柱相对于车辆的车身朝轴向前方移动。作为使其朝轴向前方移动的构件,设置专用的冲击吸收装置,或者如专利文献1所示使从车身悬吊转向管柱的支架自身具有基于塑性变形的冲击吸收功能。
上述支架是被固定在转向管柱的前方下部的下部支架。下部支架由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以及第四板部构成,第一板部被固定于车身,第二板部从第一板部的前缘被朝车身下方折弯,第三板部从第二板部的下缘被朝车身后上方折弯,第四板部从第三板部的上缘被朝车身下方折弯。转向管柱的下部被固定于第四板部。
下部支架是从一片板材利用加压模具折弯成型的部件,第一折弯部位于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第二折弯部位于第二板部与第三板部之间,第三折弯部位于第三板部与第四板部之间。第一折弯部的角度为锐角,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的角度为直角。
转向管柱从上方观察以与车辆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从侧面观察以方向盘侧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配置,因此,为了借助二次碰撞使转向管柱朝轴向前方移动,需要使第四板部在保持原有姿态的状态下朝转向管柱的轴向前方移动。
为了实现这种移动,需要使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的角度从利用加压模具成型的角度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87537号公报。
当各角度增加时,相对于第一折弯部而第二折弯部的位置下降,相对于第二折弯部而第三折弯部的位置下降。并且,从第四板部到第一折弯部为止的力矩长度最长、从第四板部到第三折弯部为止的力矩长度最短,因此,第一折弯部的角度的增加比第三折弯部的角度的增加大。结果,存在第四板部并不保持原有姿态而容易相比转向管柱的轴线朝下方大幅移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冲击吸收转向装置:板部保持其姿态、且减少板部相比转向管柱的轴线朝下方移动这一情况。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转向装置,借助从车身悬吊转向管柱的支架的塑性变形来吸收上述转向管柱所承受的冲击,上述冲击吸收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架包括:第一板部,该第一板部被固定于车身;第二板部,该第二板部从上述第一板部的后缘朝车身下方折弯;第三板部,该第三板部从上述第二板部的下缘朝车身后上方折弯;第四板部,该第四板部从上述第三板部的上缘朝车身下方折弯;第一折弯部,该第一折弯部位于上述第一板部与上述第二板部之间;第二折弯部,该第二折弯部位于上述第二板部与上述第三板部之间;以及第三折弯部,该第三折弯部位于上述第三板部与上述第四板部之间,上述第四板部相对于上述转向管柱的轴向成直角,上述转向管柱被固定于该第四板部,上述第一折弯部的角度为钝角,上述第二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三折弯部的角度为锐角。
根据上述结构,第四板部能够保持其姿态、且能够减少第四板部相比转向管柱的轴线朝下方移动这一情况。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二板部以及上述第四板部相互平行。
根据上述结构,第四板部能够保持其姿态、且能够进一步减少第四板部相比转向管柱的轴线朝下方移动这一情况。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二折弯部的角度以及上述第三折弯部的角度处于相等的错角的关系。
根据上述结构,第四板部能够保持其姿态、且能够进一步减少第四板部相比转向管柱的轴线朝下方移动这一情况。
根据本发明,第四板部能够保持其姿态、且能够减少第四板部相比转向管柱的轴线朝下方移动这一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1的从箭头F方向观察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二次碰撞时的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下部支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下部支架的角度B1、C1和下降量的关系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车辆用转向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从箭头F方向观察的图,图3是车辆用转向装置的二次碰撞时的状态图,图4是下部支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角度B1、C1与下降量的关系的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7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粘附增强剂的导电浆料
- 下一篇:咖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