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动引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1303.7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6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堀江拓也;和田光真;宫岛绫子;斋藤慎也;岛村武志;大冈辉明;木村裕之;堀川真理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TH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29/06 | 分类号: | F16C29/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动 引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工作机械的工作台或各种搬运装置的直线引导部或者曲线引导部中往返移动自如地引导载置台等活动体的滚动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该种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其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滚动体的滚行面;以及移动构件,其隔着滚行在上述滚行面的多数个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并且沿着该轨道构件自由往返移动。上述移动构件具备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由此,移动构件可沿着上述轨道构件不限制行程地进行移动。
日本特开2006-105296所揭示的滚动引导装置中,上述移动构件包含:金属制的主体构件;安装在该主体构件的多条循环道组装体;以及覆盖着这些循环道组装体而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的一对盖体。在上述主体构件形成有与上述轨道构件的滚行面对置的负载滚行面,滚动体滚行在由彼此对置的滚行面和负载滚行面所划分的负载通道内。另外,安装在主体构件的各循环道组装体具有: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通孔内的管部;以及设置在该管部的一端且配置在上述主体构件的移动方向端面的方向转换部。
在上述管部形成有与上述负载通道平行的滚动体的返回通道,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部内置有连接上述返回通道与上述负载通道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另外,在上述方向转换部的外侧面形成有与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交叉的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当上述盖体安装在主体构件覆盖循环道组装体时,在上述方向转换部与盖体之间形成有外侧方向转换路。
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是由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组合所构成,一对循环道组装体以彼此对置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此时,各循环道组装体的管部分别被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各个通孔内,管部的前端贯穿主体构件而突出,在对置的循环道组装体的方向转换部连接到外侧方向转换路。也就是说,通过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组合,形成如下无限循环道:即,按照负载通道、内侧方向转换路、返回通道、外侧方向转换路、负载通道的顺序巡回一圈。进而,在各个方向转换部使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与外侧方向转换路交叉,从而建构两线路的无限循环道。
另外,在各循环道组装体的方向转换部中,设有将从上述负载通道滚行来的转动体从轨道构件分开而朝向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片。另一方面,将从上述负载通道滚行来的转动体朝向外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片不是在上述方向转换路部中形成,而是在形成有该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侧引导面的上述盖体中设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52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06-105296的滚动引导装置中,上述循环道组装体沿着内侧方向转换路和返回通道的中心线被分割成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因此将转动体朝向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片也以该内侧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分成两部分,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的双方各形成一半。
因此,上述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的制造上的误差、这些相互的组装误差会有可能引起在上述铲起片的中央发生阶段,所以担心转动体从负载通道进入内侧方向转换路时的滚动阻力增大。另外,在上述阶段发生时,关于转动体的诱导,只有该铲起片的一侧能发挥功能,而担心因为转动体反复乘上该铲起片,会使该铲起片偏磨损和变形。尤其是在转动体以高速无限循环的用途中,对于该铲起片的耐久性会不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动引导装置,防止设在方向转换部的铲起片伴随长期使用而变形,并且提高该铲起片的耐久性,也可达成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运动的顺畅化。
即,本发明的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以及移动构件,其隔着多数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并且,具有包含彼此交叉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和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多条滚动体无限循环道,上述移动构件具备:主体构件,其具有上述滚动体的负载滚行面和返回通道;方向转换管,其内置有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以及盖体,其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面。
并且,上述方向转换管具有包含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的平面所分割的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将滚行在上述负载通道的转动体朝向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部不形成在上述第二循环半体而只形成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HK株式会社,未经TH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13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