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铸造铜覆钢制备工艺中的熔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78034.1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9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何华林;卫学镔;杨仲;陈国清;苏凡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4/04 | 分类号: | F27B14/04;F27B14/14;F27B14/10;F27B14/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铸造 钢制 工艺 中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熔铜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连续铸造铜覆钢制备工艺中的熔铜装置。
背景技术
铜覆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又称铜包钢,是将铜与钢两种金属通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复合导体。该导体既有钢的高强度、优异的弹性、较大的热阻和高导磁特性,又有铜的良好导电性能和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电气和电子领域。
连铸工艺制备铜覆钢复合材料,传统工艺中熔铜装置为工频有芯感应炉,由于加热机理因素,其炉体较大,即便是熔铜炉腔很小的工频感炉熔铜量都不低于150kg/h,而铜覆钢生产用铜量不到熔铜量的十分之一。利用现有的设备将造成能耗增大,炉内铜液氧化导致报废风险大,使产品成本难以控制,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续铸造铜覆钢制备工艺中的熔铜装置,其采用中频或高频加热方式,缩小了炉腔体积,使得熔铜量减少,减少铜液的浪费,减少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连续铸造铜覆钢制备工艺中的熔铜装置,它包括坩埚和位于坩埚外的感应圈,所述的坩埚的顶部设置有加料口和氮气入炉口,所述的坩埚顶部设置有引导管,所述的引导管与位于坩埚内的预热管连通,所述的坩埚底部设置有结晶器设置孔,所述的结晶器设置孔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坩埚炉腔和预热管的结晶器,所述的结晶器的底部设置有降温装置。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作为优选,所述的坩埚外设置有保温层,所述的感应圈位于保温层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降温装置为水套,所述的结晶器的下端位于水套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水套和坩埚之间设置有隔热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坩埚外设置有防氧化保护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结晶器的下端设置有引出冷却管。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出冷却管的下方设置有牵引装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炉体、环形耐火砖和陶瓷杯,所述的环形耐火砖和陶瓷杯位于炉体内,所述的环形耐火砖位于坩埚的底部,所述的陶瓷杯设置于坩埚的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高频或中频加热方式,在感应圈上产生高频或中频电流对坩埚加热,其缩小了坩埚的炉腔体积,使熔铜量减少,减少铜液的浪费,减少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将结晶装置与熔铜装置装配成一体化,简化装配,有效的提高铜层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为:1、坩埚;2、感应圈;3、加料口;4、氮气入炉口;5、引导管;6、预热管;7、结晶器;8、水套;9、引出冷却管;10、防氧化保护层;11、保温层;12、隔热板;13、牵引装置;14、炉体;15、环形耐火砖;16陶瓷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780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