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空挡同步自动断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5363.X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5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水争;王云龙;王晓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水争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247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空挡 同步 自动 断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与机动车制动挡匹配的电器元件开关装置领域,具体涉及机动车空挡状态同步自动断电的开关装置,用于机动车空挡状态时同步自动断电、制动状态时同步自动供电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手动变速器(MT),也称手动挡,即用手拨动变速杆才能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装置,改变传动比,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一般的自动挡汽车上的挡位共有六个位置,从上到下分别为:P、R、N、D、2、L。自动挡的轿车一般适合刚拿驾照的新手使用,反之手动挡适合驾龄时间长的人士使用,在市区如果新手购买的是手动挡的车,过红绿灯容易熄火,特别是人多路况复杂。其次是离合器和挡位控制不够密切,容易伤车,特别是低速挂高挡,高速挂低挡。自动挡的轿车一般不会出现这类情况。上述机动车手动挡或者自动挡装置是传统的结构及方式;完全可以满足手动挡或者自动挡汽车的使用要求。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结构不能满足更多的功能和设计要求。如果,在汽车的设计中,要求增加与机动车制动挡匹配的电器元件,上述设计却不能实现机动车空挡状态时同步自动断电、制动状态时同步自动供电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空挡同步自动断电装置,用于机动 车空挡状态时同步自动断电、制动状态时同步自动供电的开关装置,以便于控制与机动车制动挡匹配的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所述机动车空挡同步自动断电装置,由开关外壳、球形导电触头、制动挡导杆、导杆绝缘套、第一导电弹簧、导电弹簧、内滑杆,滑杆弧套管、制动挡杆轴套、制动挡杆、电源导线、输出电源线组成;其特征在于,开关外壳的内部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导电弹簧、导电弹簧和导杆绝缘套,导电弹簧内套装有导杆绝缘套及制动挡导杆,导杆绝缘套内套装有制动挡导杆,制动挡导杆的一端固定有球形导电触头;制动挡导杆的另一端固定有内滑杆和输出电源线;输出电源线通过焊接点与制动挡导杆焊接固定;内滑杆套装在滑杆弧套管内;滑杆弧套管的一侧固定有制动挡杆轴套,制动挡杆轴套内匹配有制动挡杆;第一导电弹簧、导电弹簧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电源导线,电源导线的一端设置有开关。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操纵制动挡杆(手动挡汽车)时,制动挡杆作纵向或者横向移动;与制动挡杆端部连接的制动挡杆轴套随着制动挡杆作纵向或者横向移动,纵向移动时制动挡杆轴套内套装的内滑杆处在静止状态,制动挡杆轴套沿内滑杆纵向移动;横向移动时(如图中箭头所示),内滑杆及其连接的制动挡导杆和球形导电触头同步横向移动,球形导电触头无论与第一导电弹簧或者导电弹簧接触,均可以使输出电源线通过制动挡导杆和球形导电触头与电源导线接通。图中所示为空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当制动挡杆为空挡状态时,球形导电触头与第一导电弹簧、导电弹簧分离,从而实现机动车空挡状态同步自动断电的目的。制动挡导杆外侧套装的导杆绝缘套可以保证导电部件处于安全状态工作。
附图说明
附图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制动挡杆横向移动指示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机动车空挡同步自动断电装置,由开关外壳60、球形导电触头7、制动挡导杆4、导杆绝缘套40、第一导电弹簧6、导电弹簧9、内滑杆11,滑杆弧套管3、制动挡杆轴套2、制动挡杆1、电源导线8、输出电源线12组成;其特征在于,开关外壳60的内部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导电弹簧6、导电弹簧9和导杆绝缘套40,导电弹簧9内套装有导杆绝缘套40及制动挡导杆4,导杆绝缘套40内套装有制动挡导杆4,制动挡导杆4的一端固定有球形导电触头7;制动挡导杆4的另一端固定有内滑杆11和输出电源线12,输出电源线12通过焊接点10与制动挡导杆4焊接固定;内滑杆11套装在滑杆弧套管3内;滑杆弧套管3的一侧固定有制动挡杆轴套2,制动挡杆轴套2内匹配有制动挡杆1;第一导电弹簧6、导电弹簧9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电源导线8,电源导线8的一端设置有开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水争,未经王水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5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马达冷却结构及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复合导热铝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