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吸声隔声结构的复合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9164.8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5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巍巍;苗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巍巍;苗玄 |
主分类号: | G10K11/168 | 分类号: | G10K11/168;B32B17/06;B32B7/1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吸声 结构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吸声隔声结构的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隔声材料主要以泡沫材料、隔声毡、纤维毡的形式为主,在以其中单一的形式使用时,效果不够理想,由于声频频谱的复杂性,单一的材料仅对其中某段频率的声波具有良好的阻隔性,当遇到与隔声材料共振频率相同的声波时,隔声效果急剧下降,造成材料的综合隔声效果不好,实际的使用的工程效果存在一定的缺陷。
为了达到更好的综合隔声效果,在实际的噪声控制工程中需要针对噪声的频谱进行分析,选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吸音和隔音处理,从而实现良好的综合隔声效果。每种材料均有自己的共振频率,因此在选用材料时,需要使用不同共振频率的材料复合,从而实现对全频率段声波的最大吸收和阻隔,才能实现良好的综合隔声效果。
本实用新型吸声隔声复合材料,由多层不同密度和声波特征的材料复合,集吸声隔声于一体具有对声波有阻挡、阻尼减弱,吸收作用的同时,又具有对声波的反射、折射的作用,改变声波的传播路径,使声波在多层的材料界面传播,增加声波的传播难度,从而达到多次隔断、削弱、耗散声波的目的,提高材料的隔声效率,从而实现良好的综合隔声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隔声材料具有质轻,以较轻的重量实现较高的隔声量;另外具有柔软性,可卷曲,易切割,适应不同的形状、环境,便于施工。
本实用新型隔声材料采用阻尼吸声泡沫、阻尼隔声毡与纤维毡/布复合,整个结构由几层密度不同的阻尼吸声泡沫、阻尼隔声毡和纤维毡/布复合,各层间有明显的界面现象。由于各层之间密度的差异,根据波的传播原理, 入射的声波在界面将发生反射、散射、透射、折射和衍射,声能消耗,透过强度比单一材料要小。另一方面, 当声波入射到试样表面时,一部分在试样表面上反射,一部分透过试样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吸收到试样内部传播。在试样内传播过程中,声波引起试样孔隙中的空气运动,与形成孔壁的纤维发生摩擦,由于粘滞性和热传导效应,将声能转变为热能而耗散。阻尼吸声泡沫基材是一种粘弹性材料, 具有较大的阻尼性能, 是一种具有很好的吸声及防震作用的材料。而当在阻尼吸声泡沫材料中加入纤维后, 限制了树脂大分子链的运动, 应变、应力的增加相对滞后, 材料的模量明显地提高, 其介质损耗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也相应地发生改变, 当声波入射时,在材料中传播要克服更大的阻力, 使得声能消耗增大,达到隔声效果。
该吸声隔声结构的复合材料结构如下:橡胶泡沫层,复合于橡胶泡沫层上的胶黏剂,复合于橡胶泡沫层上的纤维无纺毡,复合于橡胶泡沫层上的阻尼隔声毡,所述的泡沫厚度为10~50mm。
泡沫层材质为氯化丁基橡胶、溴化丁基橡胶、聚硫橡胶等阻尼性较好的发泡材料,厚度为10~50mm;泡沫层开孔率为80%以上,孔径为700~900μm;
阻尼隔声毡材质为氯化丁基橡胶、溴化丁基橡胶、聚硫橡胶等材料,厚度为0.5~5mm;无纺毡在阻尼吸声泡沫、阻尼隔声毡中间,材质为纤维无纺毡,厚度为0.5~2mm;胶粘剂可选择丙烯酸类、聚氨酯类等胶黏剂,厚度为0.1~0.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质量更轻,单位质量的材料隔声量更大;
(2)柔软、可卷曲,便于运输,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施工;
(3)易切割,可在施工现场直接切割,方便施工。
(4)其中有纤维毡布的加强,较普通声学泡沫强度高,不易破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吸声泡沫;2:纤维毡;3:阻尼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该吸声隔声结构的复合材料结构如下:
泡沫层材质为氯化丁基橡胶发泡材料,厚度为30mm;泡沫层开孔率为85%,孔径为875μm;阻尼隔声毡材质为氯化丁基橡胶,厚度为1mm;无纺毡在阻尼吸声泡沫、阻尼隔声毡中间,材质为玻璃纤维无纺毡,厚度为1mm;聚氨酯胶黏剂胶层厚度为0.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巍巍;苗玄,未经李巍巍;苗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9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噪声的真正旁路切换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线吉他效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