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燃料汽车加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2136.3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2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卢秋虹;李功赋;刘全有;郭梦梦;吴成明;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4 | 分类号: | B60K15/04;B60K15/077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汽车 加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燃料加注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双燃料汽车的加注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当今汽车种类的多样化,汽车上燃料的种类由单一燃料增加至两种燃料混合或双燃料互为使用。然而每种燃料对应的燃料装置是不同的,必须分开布置,造成加注口或者通道有两个。而且在燃料加注时,必须防范燃料加注入其对应的燃料通道,以免加错燃料类型,造成燃料箱的损伤和失效,引起不必要的金钱损失,甚至影响驾驶舱内人员安全。现在的双加注口一般分别布置在车身两侧,加工成本高、布置难度大、占据布置空间多,而且燃料加注种类辨识度低,造成加注人员困扰及影响加注时间。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338530,授权公告日2009年11月04日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燃料汽车的燃气加注装置,包括:燃气加注口以及燃油加注口,两者对称设置于车体的侧围外板;所述燃气加注口通过输气管道与储气罐连接。与现有的双燃料汽车相比,通过设置一个位于车体表面的燃气加注口,使得向储气罐加气的操作灵活便易,且可根据统一标准配置进气口,解决了现有的双燃料汽车加气困难,接口复杂的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双加注口占据空间大,布置难度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的双燃料汽车双加注口占据空间大,加注口燃料种类辨识度低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空间占据小,方便加注人员辨识燃料种类的加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燃料汽车加注装置,包括加注口、加注管,所述加注管内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加注管一端的第一通道连接第一燃料箱,加注管一端的第二通道连接第二燃料箱,加注管另一端连接加注口;所述加注管和加注口之间设有选择性的连通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电控阀门,电控阀门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加注口单加注管双通道结构,和双加注口双加注管结构相比,大大节约了汽车上燃料加注装置的占用空间。把原本在车身两侧分开布置的加注口,改成了单侧一个加注口,通过电控系统控制阀门选择性的连通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来选择加燃料的种类。如此,无需加注工作人员在两个加注口间识别,减少了人为出错的概率,减少了加注人员识别的时间和麻烦。
作为优选,所述加注管为圆管,加注管中间设有隔板,在加注管内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两个圆形加注管连接后并在一起,连接处的间隙空间无法被利用,相应的增大了占用的空间。加注管内用隔板分开,不会有无用空间,加工时,隔板和加注管可以一起加工。
作为优选,所述电控阀门为:在隔板的末端设有两个转轴,一个转轴连接一块和第一通道向匹配的阀板,另一个转轴连接一块和第二通道向匹配的阀板,两个转轴连接电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受到打开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执行命令后,控制相应的转轴旋转,转轴带动对应的阀板旋转,开启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靠近阀门一端的隔板壁两侧上均设有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电连接。当第一通道阀板开启后,阀板向下旋转,阀板进入位置传感器感应区,位置传感器把第一通道开启的信号传送入汽车控制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加注口所在的车身部位上设有显示屏,显示屏和汽车控制系统电连接。显示屏显示燃料种类,汽车控制系统把接受到的位置传感器信号输出到显示屏,识别当前开启的通道所加的燃料种类,加注人员确认核对后添加燃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把双加注口改为单加注口双通道,节省了加注装置的占用空间;(2)双燃料汽车设一个加注口,无需加注人员在两个加注口间选择识别,减少了加料时人为出错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从加注口俯视的结构图。
图中:加注口1、加注管2、隔板3、第一通道4、第二通道5、阀板6、位置传感器8、传感器线束9、显示屏10、车身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82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