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8812.X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魏国祯;席玉岭;曹广雷;路小路;王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连杆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横向稳定杆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辅助弹性元件,作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防止汽车横向倾翻和改善平顺性。横向稳定杆的两端通过稳定杆连杆分别固定在左右悬架上。当车身只作垂直运动时,两侧悬架变形相同,横向稳定杆不起作用;当车身侧倾时,两侧悬架跳动不一致,横向稳定杆发生扭转,杆身的弹力成为继续侧倾的阻力,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
如图1所示,稳定杆连杆结构连接横向稳定杆与左悬架或右悬架,现有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球销1、防尘罩2、卡圈3、稳定杆连杆主体4、球座5、盖板6,其中稳定杆连杆主体4的两端通过球座5、球销1与左悬架或右悬架连接。这种稳定杆连杆结构的占用空间大、重量大、结构复杂、研发和测试周期长、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重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占用空间大、重量大、结构复杂、研发和测试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连杆轴;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杆轴两端的两个连杆头,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连杆头两端分别具有沿内周侧的第一锥形面,形成凹陷的圆台状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从开口处向内侧的半径逐渐减小;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杆头的第一容置部中的两个衬套,所述衬套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二容置部,所述衬套的中部为圆柱体,所述衬套从圆柱体的两端分别向外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二锥形面,形成突出的圆台状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从圆柱体的两端向所述衬套的两端的半径逐渐增大,所述衬套的第二锥形面与连杆头的第一锥形面贴合;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杆头的第二容置部中的第一连接芯子及第二连接芯子,所述第一连接芯子连接外部的横向稳定杆,所述第二连接芯子连接外部的左悬架或右悬架。
优选地,所述衬套的抵挡部靠近所述衬套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沿外周侧的第三锥形面,形成圆台状的减重部,所述减重部从所述抵挡部的一端的端面向所述衬套的端面的半径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包括圆柱形的连接部及圆柱形的配合部,所述连接部与横向稳定杆、左悬架或右悬架连接,所述配合部插入到所述衬套的第二容置部中。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半径小于配合部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的配合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向外突出,形成环状的止挡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芯子或第二连接芯子的配合部设有沿轴向、中空的第二凹陷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具有上述的稳定杆连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通过采用具有内向的第一锥形面的连杆头、具有外向的第二锥形面的衬套,具有占用空间小、重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现有的稳定杆连杆结构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表示图2中的衬套的示意图;
图4表示图2中的一个连杆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5表示图2中的第二芯子的剖视图;
图6表示图2中的衬套、连杆头及第二芯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稳定杆连杆结构及具有稳定杆连杆结构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连杆结构包括连杆轴10、两个连杆头20、两个衬套30、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
两个连杆头20设置于连杆轴10的两端,连杆头20中空。两个衬套30分别位于两个连杆头中。衬套中空,第一连接芯子40及第二连接芯子50分别位于两个衬套30中。其中第一连接芯子40连接汽车的横向稳定杆(图未示),第二连接芯子50连接汽车的左悬架(图未示)或右悬架(图未示)。
请参考图3及图4,连杆头20设有沿轴向的、中空的第一容置部51。连杆头20的两端具有沿内周侧的第一锥形面22,使得连杆头20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圆台状的第一凹陷部24(图3中的阴影部分),第一凹陷部24从开口处向内侧的半径逐渐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88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