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8701.4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8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任才;陈祥磊;聂凌霄;王东芹;安然;王洪;郭晓斌;龚玉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202 | 分类号: | G01T1/2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吴晓颖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性 碘体活度 实时 探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辐射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用于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气体排出物中放射性碘体活度的连续监测。
背景技术
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是核安全与辐射防护中气载放射性监测的重要设备,现有的放射性碘取样装置体积大、质量大、造价高、探测效率低且探测不均匀、对后端电子学处理要求高。因此很有必要设计出一种体积小、质量轻、造价低、探测效率高、对后端电子学要求低的放射性碘监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该装置体积小、质量轻、探测效率高、对后端电子学要求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包括放射性碘取样盒、铅屏蔽体、走气管道、探头,所述放射性碘取样盒、探头设于铅屏蔽体内,由于炭盒需要经常更换,放射性碘取样盒采用了嵌套式设计方式,外层为不锈钢外壳,里层为筒形铝制炭盒,可以快捷更换里层炭盒,炭盒中填装了对单质碘和甲基碘都具有高效吸附效率的浸渍活性炭。所述走气管道分为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贯穿铅屏蔽体连通外界与放射性碘取样盒的里层炭盒。
所述探头插入放射性碘取样盒内,采用井型测量方式,使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探头采用NaI(Tl)晶体,其尺寸为Φ1英寸×1英寸,有利于减少设备体积与质量,探头内依次连接有NaI(Tl)晶体、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和主放大器。把前置放大器和主放大器整合在探头内,能够降低对后端电子学处理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铅屏蔽体分为前端盖、中间铅屏蔽主体、后端盖,在前后端盖上设有利于安装的挂钉,前后端盖以嵌入式与中间铅屏蔽主体连接,既能增强铅屏蔽的屏蔽能力,又能增加连接处的机械牢固性。所述铅屏蔽体使用合金铅加工而成,厚度≥5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检验源放置孔,方便于设备检验与调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铅屏蔽体外围设有钢衬,既增加了铅屏蔽体的机械强度,又使铅屏蔽体能与其他钢材焊接;为了搬运方便,铅屏蔽体顶部设有吊环,为了便于把探测装置固定于台架底板,铅屏蔽体底部设有底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探头外围设有减振橡胶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取样气体流过的不同部件连接处均使用了密封橡胶圈,以保证整个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质量轻、探测效率高、对后端电子学要求低。可以在10μGy/h的环境本底实现1Bq/m3的最小可探测活度,测量范围为1Bq/m3~1×106Bq/m3。满足核电站气载放射性碘监测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前端盖、2. 中间铅屏蔽主体、3. 后端盖、4. 探头、5. 放射性碘取样盒外壳、6. 炭盒、7.出气管、8.进气管、9. 检验源放置孔、10.吊环、11. 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载放射性碘体活度实时探测装置,包括放射性碘取样盒、铅屏蔽体、走气管道、探头4,探测装置输出信号传输至就地处理与显示单元进行处理,再结合流量计测到的流量,可以得到待测气体中放射性碘的体活度。所述放射性碘取样盒、探头设于铅屏蔽体内,所述放射性碘取样盒外层为316L不锈钢外壳5,可以进一步增强装置对环境本底的屏蔽效果,里层为筒形铝制炭盒6,可以使探头4伸入炭盒30mm以上,并可以使探测装置的探测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所述走气管道分为出气管7和进气管8,出气管7和进气管8分别贯穿铅屏蔽体连通外界与放射性碘取样盒的里层炭盒6,连接处使用螺纹咬合的方式连接,并使用“O”型橡胶密封圈,管道直径为0.5英寸。
所述探头4插入放射性碘取样盒内。所述探头采用NaI(Tl)晶体内嵌稳峰源,其尺寸为Φ1英寸×1英寸,有利于与直径为1英寸的光电倍增管耦合,进而降低设备的体积、质量与造价。探头4内依次连接有NaI(Tl)晶体、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和主放大器。为了增加设备的抗震性能,在探头4的周围环绕了减振橡胶套,为了防止探头4内部件受到外部湿气的影响,探头4的信号电缆输出口处采用了填料函进行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87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