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踏板支架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5683.6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9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冯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潘诗孟 |
地址: | 20120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踏板 支架 金属 开口 衬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制动踏板支架,具体涉及塑料制动踏板支架的金属衬套压装过程中对于金属开口衬套错装及漏装的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2783167U于2013年03月13日公开了一种制动踏板支架,所述制动踏板支架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包括:支架主体,为板状结构,其上分布有用于与车身前围板连接的多个第一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部两侧的第一、第二侧支架,第一、第二侧支架上均具有用于与仪表板横梁连接的第二安装孔;用于与总泵助力器固连的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中部;以及,用于与油门踏板固连的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下侧边缘处。
较为常见的踏板塑料支架为了保证整个踏板与真空助力器以及车身前围安装螺栓的扭矩,增加了在塑料支架内压装金属开口衬套,既保证了安装扭矩又能防止塑料老化对扭矩衰减的影响。
常规的衬套压装过程中,无开口衬套的开口收缩功能导致在压装过程中经常讲塑料支架孔内切除塑料,甚至将塑料空撑裂;由于靠人为的防止衬套错装,导致踏板总成装配后无法检验衬套高度,以致导致客户无法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新型的塑料踏板支架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装置,其可以在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过程中保证金属开口衬套缩口功能以及衬套压入塑料支架内减少衬套对支架的损伤,杜绝由于金属开口衬套漏装、错装对安装塑料踏板时安装扭矩的影响。
根据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塑料踏板支架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塑料踏板支架安装孔与定位接触杆间隙配合;金属开口衬套与缩口定位套上部间隙配合,与其下部过盈配合;复位导向套与定位接 触杆间隙配合,定位接触杆底部与弹片之间的距离等于金属开口衬套的长度;弹片上具有导线和PLC控制器相连;定位接触杆在金属开口衬套压入后产生位移,并与弹片接触导电。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塑料踏板支架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装置中,包括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正极导线接入PLC控制器,负极导线和弹片电性连接后接入PLC控制器。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前述塑料踏板支架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装置中,金属开口衬套压入塑料踏板支架安装孔,定位接触杆与弹片接触导电,定位接触杆、金属开口衬套和弹片导电接通以防止金属开口衬套漏装和错装。
相对于现有技术,藉由本适用新型装置,金属开口衬套在气缸推动推杆的作用下通过缩口定位套将金属开口衬套的外径减小,使金属开口衬套通过塑料支架孔后对支架孔无损伤;金属开口衬套压装后,在气缸推动推杆作用下将衬套推入支架安装孔内,此时衬套也推动定位接触杆向下移动并与弹片接触,保证衬套推杆与弹片接触导电,从而防止金属开口衬套漏装、错装,保证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零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为气缸推动推杆;2为缩口定位套;3为复位导向套;4为定位接触杆;5为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塑料踏板支架金属开口衬套压装装置中,塑料支架的四个安装孔与定位接触杆4间隙配合,金属开口衬套与缩口定位套2上部间隙配合,与其下部过盈配合;具有复位装置的复 位导向套3与带定位装置的定位接触杆4间隙配合,定位接触杆4在力的作用后可以自由复位,定位接触杆4底部与弹片5之间的距离为金属开口衬套的长度,使其保证在压装过程完成后定位接触杆4与弹片5接触导电,整个压装装置工装自动复位。
金属开口衬套在推杆1的作用下,通过带缩口功能的定位套2将衬套压入塑料支架内,同时金属衬套在下移过程中推动接触杆4使其与弹片5接触
本实施例中,缩口定位套2具有缩口;定位接触杆4具有弹簧复位装置,在力的作用后可以自由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56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