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铁施工场地雨水回收及综合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5007.9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6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应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E03F5/14;E03F5/22;E03B7/07;B60S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杨宣仙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施工 场地 雨水 回收 综合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车站施工场地雨水回收利用,特别是一种改进的雨水回收、储存以及与自来水自动补给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据水利部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施工越来越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高峰已经到来,而地铁车站施工现场多处于城市交通的主干道上,对文明施工及环保要求很高。为此,依据“开源节流”的原则,如何节约文明施工、控制扬尘、冲洗车辆、混凝土养护等用水量已经成为了地铁施工企业当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现有很多施工场地都会通过设置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将雨水收集并回收利用起来,解决施工场地水资源不够的问题。但是由于地铁施工场地一般比较狭小,而现有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都需要一个三级沉淀池,其占地面积比较大,对于狭小的地铁施工场地并不适合,所以如何在狭小的地铁施工场地内沉淀回收施工场地内的雨水、降水井水等水能源,成为地铁施工企业当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将轨道施工场地现有的设施合理利用起来的地铁施工场地雨水回收及综合利用系统,该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将轨道施工场地现有的自动冲洗洗车槽利用起来作为一级二级沉淀池,大大降低了其占地面积,其造价低廉,安装简单,同时在日常施工过程中节约冲洗场地、车辆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双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地铁施工场地雨水回收及利用系统,包括沉淀池、储水箱和连接管道,沉淀池通过连接管道与储水箱连通,储水箱的出水管道与施工场地的供水管道网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是由地铁施工场地现有的洗车槽和设置在洗车槽一侧的第三级沉淀池组成,洗车槽的一侧与第三级沉淀池连通,另一侧与雨水排放管道连通;在洗车槽的槽底挖设有面积与洗车槽槽底面积相等,深度为1-2m的延伸槽,延伸槽与原洗车槽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沉淀池,在沉淀池内设有隔墙,并将沉淀池的内腔分隔成左、右两个沉淀腔,在隔墙的上部开设有连通两个沉淀腔的通道;在第三级沉淀池内设有污水泵,污水泵的出水管与储水箱的进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储水箱与施工场地的供水管道网之间安装一台稳压型增压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与供水管道网连通的自来水供水管上加装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最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污水泵为50QW12-15-1.5污水泵。
本实用新型最优的技术方案:在储水箱底部垫有3-5根条形混凝土垫块,其每根混凝土垫块的高度为450-550mm。
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了轨道施工场地现有的自动洗车槽,将槽底做加深处理,并分隔成两个槽体,分别作为三级沉淀池的前两级,并和第三级沉淀池融二为一,直接将施工场地现有的雨水排放管道接入洗车槽的第一个槽体内,然后通过洗车槽和第三级沉淀池的沉淀,并排放出来利用,解决了地铁施工场地三级沉淀池不好布设或者太小的难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价低廉,同时在日常施工过程中节约冲洗场地、车辆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双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级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图中:1—洗车槽,2—第三级沉淀池,3—延伸槽,4—隔墙,5—通道,6—雨水排放管道,7—污水泵,8—储水箱,9—供水管道网,10—增压泵,11—自来水供水管,12—出水管,13—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50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