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检测特种金属磨料流量的显示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3893.1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35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海;徐建中;李高进;苏娟娟;吕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4C7/00 | 分类号: | B24C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李浩东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特种 金属 磨料 流量 显示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种金属磨料输送的抛丸、喷丸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安装于磨料输送管道上的用于检测特种金属磨料流量的显示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阶段国内的抛丸、喷丸工艺系统中,磨料输送系统是一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担负的功能是对特种金属磨料进行输送。
以抛丸工艺系统为例,抛丸系统一般由抛丸室、放料阀、抛丸器、抛丸器驱动装置、磨料输送管道等组成。但现有的技术中抛丸、喷丸工艺系统中磨料输送管道中没有磨料流量检测报警装置,输送流量无法定量设定、输送管道无流量异常报警装置,所以在抛丸过程中,一旦特种金属磨料流量过大就会造成抛丸器电动机输出功率增大,导致抛丸器“过抛”情况的发生,不仅增加磨料消耗,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若输送管道堵塞,则导致抛丸器“空抛”情况的发生,抛丸质量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检测特种金属磨料流量的显示报警装置,它可克服现有技术中抛丸、喷丸工艺系统中磨料输送管道中没有磨料流量检测报警装置,输送流量无法定量设定、输送管道无流量异常报警装置的一些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检测特种金属磨料流量的显示报警装置,它主要包括放料阀、抛丸器和磨料输送管道,其特征在于:磨料输送管道上设有流量显示报警装置,所述的流量显示报警装置由流量检测装置、信号采集模块和控制器连接而成,控制器与放料阀和抛丸器相连。
使用时,通过流量显示报警装置对抛丸系统的磨料输送管道内的磨料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显示,当磨料通过流量检测装置时,流量检测装置将金属线圈的电感量发送至信号采集模块,当磨料流量异常时信号采集模块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及时报警并关闭放料阀和抛丸器,避免抛丸器“空抛”和“过抛”,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磨料消耗,保证生产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流量显示报警装置的分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各附图中的标号表示如下:1、放料阀2、流量检测装置 3、抛丸器 4、抛丸器驱动装置 5、输送管道 6、抛丸室 7、骨架 8、金属线圈 9、信号采集模块 10、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检测特种金属磨料流量的显示报警装置,它主要包括放料阀、抛丸器和磨料输送管道,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磨料输送管道上设有流量显示报警装置,所述的流量显示报警装置由流量检测装置、信号采集模块和控制器连接而成,控制器与放料阀和抛丸器相连。所述的流量显示报警装置内设有一组流量检测装置,每个流量检测装置由骨架、缠绕在骨架上的金属线圈,设置在金属线圈外部的屏蔽层和外壳构成,屏蔽层和外壳之间设有填充物,流量检测装置与信号采集模块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信号采集模块与控制器相连。通常情况下信号采集模块和控制器与流量检测装置做成一体,使用时作为整体安装在输送管道上。
该装置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进料口与放料阀相连,其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抛丸器相连。抛丸器的一侧设有抛丸器驱动装置,抛丸器出口与抛丸室相连。
实施中,特种金属磨料流量检测显示报警的装置的进料口与放料阀相连,出料口与抛丸器相连,特种金属磨料流量检测显示报警的装置与控制器相连,同时控制器与放料阀和抛丸器相连。
以抛丸工艺系统为例,在抛丸系统每个磨料输送管道上安装一个流量检测显示报警的装置,当磨料通过流量检测装置时,流量检测装置将金属线圈的电感量发送至信号采集模块,电感量的变化会造成正弦波振荡器输出信号频率的变化,频率的变化会造成频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变化,控制器根据变化的电压量值,对放料阀和抛丸器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输出报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实时的监控抛丸系统的磨料输送管道内流量,通过对输送管道磨料流量的监控,当磨料流量异常时及时报警并关闭抛丸系统,避免抛丸器“空抛”和“过抛”,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磨料消耗,保证生产质量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未经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38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动夹钩
- 下一篇:一种新型立磨计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