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装式马达基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9433.1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4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怀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5/00 | 分类号: | H02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马达 基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装式马达基座,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马达框体可装卸且稳固地组装在基座本体的马达基座。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马达基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的马达基座PA100通常包含一基座本体PA1以及一马达框体PA2,马达框体PA2藉由二连接件PA3锁固在基座本体PA1上,其中,因为马达框体PA2的连接部PA21以及连接件PA3是经由不同的加工工艺中制造,难免因公差的问题而使得连接部PA21以及二连接件PA3即使在精密加工后,彼此仍有些微的差异,例如加工平面的不同,使得马达框体PA2装设于基座本体PA1后,各元件间可能会出现间隙或是因连接件PA3的尺寸差异而使马达基座PA100有轻微倾斜的问题。而连接件PA3藉由螺丝PA31锁固在基座本体PA1上,在锁固后连接件PA3与基座本体PA1之间亦可能会有间隙,若连接件PA3在加工制造后的加工平面不同时,可能导致锁固后连接件PA3与基座本体PA1之间形成间隙,进而使得马达装置装设在马达基座PA100后,因马达基座PA100的两侧高低不齐,连接至设备端时会出现马达装置与设备端不对心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如上所述,由于现有马达基座的马达框体是藉由连接件锁固在基座本体上,且马达框体的连接部与连接件分别在经过多道加工工艺后,因公差的问题使连接部与连接件的加工平面不同,导致马达基座组装后会出现马达装置与设备端不对心的问题。
缘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组装式马达基座,其是利用具有限位件的马达框体可装卸且稳固地组装在具有限位槽的基座本体,且限位件的构造对应于限位槽的构造,使限位件与限位槽在组装后不会产生间隙,进而使马达框体能够稳固地设置于基座本体。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装式马达基座,其包含:
一基座本体,具有一承接面,且该基座本体包含:
一第一限位部,设置于该承接面的一侧,并具有一第一应力分散结构;及
一第二限位部,设置于该承接面相对于该第一限位部的另一侧,并与该承接面以及该第一限位部形成有一限位槽,且该第二限位部具有一第二应力分散结构;以及
一马达框体,具有一限位件,该限位件对应地设置于该限位槽,该马达框体限位地组装于该基座本体。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第一限位部为一体成型地连接于该承接面的一侧。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第二限位部为一体成型地连接于该承接面相对于该第一限位部的另一侧。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第一应力分散结构为一弧形结构。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第二应力分散结构为一弧形结构。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马达框体组装于该基座本体。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马达框体沿一装卸方向组装于该基座本体。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基座本体开设有多个锁固部,该些锁固部将该基座本体锁固于一承载面。
上述的组装式马达基座,其中该限位件为一鸠尾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承接面所围构出形成的限位槽来供马达框体的限位件设置,因此马达框体可以稳固地组装于基座本体,相较于现有技术以二连接件分别固定基座本体而容易造成基座本体的两边产生高度差,进而使设置于马达框体内的马达装置产生不对心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利用限位槽来固定马达框体的技术手段确实可以有效的使设置于马达框体内的马达装置更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马达基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组装式马达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组装式马达基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组装式马达基座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组装式马达基座的实施态样另一视角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5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PA100 马达基座
PA1 基座本体
PA2 马达框体
PA21 连接部
PA3 连接件
PA31 螺丝
100 组装式马达基座
1 基座本体
11 承接面
12 第一限位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94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转子平衡功能的转子齿压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