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储液式冒口易割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7773.0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6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宏;李荣德;田畅;邱克强;曲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C9/08 | 分类号: | B22C9/08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液式 冒口 易割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片,特别涉及一种直径小于300毫米的冒口易割片。
背景技术
铸件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形成缩孔,要在最后凝固的地方安置冒口进行补缩,当铸件凝固后,这些冒口都要被清理掉,割除冒口的工作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一般割除铸钢件冒口采用氧和乙炔气体,断口面积越大,耗费能源越多,而且容易引起铸件开裂。现有技术中的易割冒口,就是在冒口根部安放割片,金属液通过割片中间的预留孔对铸件补缩。预留孔越小,断面越小,冒口越容易割断,铸件会越完整。对于较小的铸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锤击的方法即可去除冒口,并且断口良好。这样就需要预留孔很小。但是,预留孔位置的金属液会首先凝固,阻断冒口的补缩通道,这样冒口就不能达到预先对铸件的补缩效果,也会使铸件产生缺陷,甚至铸件报废。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目前铸造业的难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冒口难以切割、预留孔变小中断达不到预先对铸件的补缩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片,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300毫米的冒口,采用锤击的方法即可去除冒口,并且断口良好。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片,其特征在于:该易割片是由储液槽、肋、上坡口、断口、下坡口组成,易割片储液槽的底部位置要高于断口;易割片采用了肋和钢丝结合的结构,上坡口与下坡口之间的夹角满足大于90度并且小于180度。
储液槽的总个数为2~8个。
优点及效果: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冒口难以切割、预留孔变小中断达不到预先对铸件的补缩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割片,利用储液槽内的高温金属液对断口部位保温,延缓断口部位凝固,保持补缩通道畅通,采用了这种结构,断口的截面可以进一步缩小,同时易割片厚度也降低,易割片材料对冒口内的金属液激冷作用也降低。上坡口和下坡口形成尖角结构,在凝固时,冒口颈部会产生应力集中,并产生应力集中的缺陷,从而更加有利于冒口割断。对于直径小于300毫米的冒口,采用锤击的方法即可去除冒口,并且断口良好。下坡口与铸件相连,可以保证截断时,断口不扩展到铸件本身。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图;
图2 是图1的剖面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1、易割片 2、储液槽,3、肋,4、钢丝,5、上坡口,
6、断口,7、下坡口。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具体描述:
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片,易割片是由储液槽、肋、上坡口、断口、下坡口组成。
所述的易割片储液槽的底部位置要高于断口,这样保证不增加后期清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断口良好断裂。
所述的易割片采用了肋和钢丝结合的结构,增加了易割片的强度。
所述的上坡口与下坡口之间的夹角满足大于90度并且小于180度,尖叫结构有利于冒口颈部产生应力集中,从而更加有利于冒口割断。
所述的储液槽的总个数为2~8个,少于2个则无法保证金属液的充分有效加热,多于8个则肋和钢筋的数量太少,不能保证强度。
实施例一
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片,易割片是由储液槽、肋、上坡口、断口、下坡口组成。储液槽的底部高于断口。储液槽的总个数为4个,均匀对称分布于断口周围,采用外径大、内径小,与易割片相似的弧形结构,肋的数量为4个,上坡口与下坡口之间的夹角为135度。当铸件凝固结束后,直接用锤击即可将冒口去除。
实施例二
一种储液式冒口易割片,易割片是由储液槽、肋、上坡口、断口、下坡口组成。储液槽的底部高于断口。储液槽的总个数为6个,均匀对称分布于断口周围,采用外径大、内径小,与易割片相似的弧形结构,上坡口与下坡口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断口的截面可以进一步缩小。凝固时可以在断口部位产生热应力,出现裂纹缺陷,更加利于冒口的截断。当冒口比较小的情况下,用锤击即可将冒口去除。降低冒口切除的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7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