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4907.3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7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真 |
主分类号: | A62C37/00 | 分类号: | A62C37/00;A62C3/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文祎 |
地址: | 100026 北京市朝阳区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快速 灭火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设备,尤其涉及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车辆已经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交通工具,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大国;每年,都有很多汽车因自然而报废,不但造成财产的损失,还会造成人员的伤害,汽车的火情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如错过灭火的最佳时间,车辆就只能看着它被烧成一堆废铁。
目前,用于汽车的灭火装置主要是车载干粉灭火器,汽车的火情大多出现在发动机所在的位置,而发动机隐藏在机器盖内,一旦驾驶员发现机器盖内冒烟或出现火焰,其需要先搬动机器盖开关,然后打开机器盖,取出车载干粉灭火器对火情进行控制,然而,实践证明,火情往往在十几秒内可以控制,而驾驶员进行上述操作,需要一分钟时间,这时机器盖要不就发烫打不开,要不就是机器盖虽然打开,但火情已经很大,一瓶车载干粉灭火器不足以控制火情,只能等消防人员救助,但等来消防人员,汽车已经燃烧殆尽变味废铁;如何研制出一种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的车载灭火装置,成为相关厂家的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在着火的第一时间对前车盖内的发动机进行有效灭火,减少火情对车辆及车辆上人员的损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它包括壳体、导管、手控阀门、电磁阀门、温控器、杆体和拉线,所述导管、手控阀门、电磁阀门和杆体内置于壳体内,导管的两端分别贯穿壳体壁设于壳体外,该导管中部设置有电磁阀门,电磁阀门通过导线与设置于壳体外的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手控阀门通过导管与电磁阀门并联,所述杆体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手控阀门的控制端,杆体另一端与拉线一端固定连接,拉线的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电磁阀门的设置可以保证在汽车没人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火情,温控器根据机器盖内温度的变化自动控制电磁阀门开启,电磁阀门所在的管路可以喷射干粉进行灭火控制;手动阀门的设计,是保证有人位于车内时,看到机器盖冒烟,此时,温控器还未达到启动电磁阀门的临界温度,不能开启电磁阀门所在管路,就可手动拉动手控阀门,使干粉通过手控阀门所在的管路喷射进行灭火控制,两种管路结构设计都可实现在几秒内实现干粉喷射,增大了扑灭火情的可能性。
所述手控阀门是压力阀或者球阀。
所述压力阀的控制端与杆体的一端可转动连接,靠近压力阀控制端的杆体通过固定于壳体上的转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杆体和转轴构成杠杆结构,该结构可让驾驶员根据火情的大小人为控制干粉喷射量的大小。
所述壳体内靠近拉线端的杆体上方设置有杆体止回装置,该杆体止回装置包括止回挡片和弹簧,止回挡片通过固定于壳体内的销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止回挡片与杆体相触接,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靠近杆体一端的止回挡片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壳体内壁突设的凸柱上,该凸柱设于止回挡片右侧的壳体上;该止回装置的设置,其目的是当拉线拉动杆体向下旋转,与杆体触接的止回挡片受弹簧的拉力作用,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止回挡片与杆体垂直接触时,会限制杆体的运动,驾驶员就可以不用呆在车里一直拉着拉线,而出车逃生或出车救火。
所述止回挡片和凸柱之间的壳体内壁上设有止回挡片限位柱,以限制止回挡片不会受弹簧拉力而过度旋转,无法支撑并限制杆体的位置,使灭火的干粉不能保持持续喷射。
所述设置于壳体外的导管入口端设置有高压手阀,以便火情消除后,灭火干粉还继续喷射,在车载快速灭火控制器的止回挡片没有手动复位时,关闭高压手阀,节省灭火器的使用量。
本实用新型发现火情可马上进行灭火控制,无需进行打开机器盖操作,节省黄金灭火时间,在着火的第一时间对前车盖内的发动机进行有效灭火,减少火情对车辆及车辆上人员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温控器工作时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动阀门工作时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真,未经陈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49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