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及集中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1960.1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4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昌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盘古润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31/02 | 分类号: | F16N31/02;F16N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王振华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脂 主动 回收 装置 集中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设备润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和集中润滑系统,用于单线和递进式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所有回转支撑轴承的集中润滑都是消耗型的,新油脂加入润滑部位后,废旧油脂被挤出,随意滴落废弃,不能回收,对设备和作业环境污染严重。这种被动式排油,不能确定轴承加多少油脂,相应的排除多少油脂。轴承内加注过多的油脂,不但使轴承的摩擦转矩增大,而且轴承温升直线提高,对轴承运转特别不利,寿命直线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满足对轴承润滑维护的需要(特别是对设备维护要求比较高的工程机械,风力发电等设备),采用主动吸油的方式,在集中润滑系统对轴承加注多少油脂,相应的在出油口吸收多少废油脂,以此来保证对轴承的润滑维护。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中润滑系统和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被动排油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润滑保养效果不好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泵体、排油部件、堵头、大弹簧、大柱塞、小柱塞、小弹簧,泵体一端连接排油部件,用于排出废油脂,另一端连接堵头,用于与压力系统连接;泵体外的壳体上具有连接接口,连接有连接接头;大柱塞设置在泵体内靠近堵头一端,大弹簧一端与大柱塞连接,另一端与泵体固定在一起;小柱塞设置在泵体内靠近排油部件的一端,小弹簧一端与小柱塞相连,另一端同排油部件连在一起,大柱塞、小柱塞和泵体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其中,所述排油部件包括出口接头、单向阀和液压接头,单向阀设置在出口接头内,单向阀上设置液压接头。单向阀由钢球和锥弹簧组成。
其中,壳体和泵体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其中,大弹簧一端通过弹簧挡圈与大柱塞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集中润滑系统,包括压力系统、主动力油管、废油容器以及上述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中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用液压管接头和密封安装在回转轴承的出油口,均匀布置。
其中,主动力油管的一端连接压力系统,另一端连接堵头端的液压接头,用于给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提供动力,排油部件一端的液压接头连接废油脂回收管路,废油脂回收管路连接到废油容器。
其中,压力系统包括电动润滑泵、可调压力开关、电磁阀、安全阀、泄压管路和管路附件。
本实用新型非常适合对设备维护要求高、维护不方便的润滑系统,可以和单线润滑系统一起使用,废油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集中润滑系统和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2: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图3: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油脂收集示意图;
图4: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废油脂排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润滑泵,2.可调压力开关,3.电磁阀,
4.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5.废油容器,6.安全阀,
7.主动力油管,8.泄压管路,9. 废油脂回收管路,
10.连接接头,11.轴用挡圈,12.泵体,
13.液压接头,14.堵头,15.弹簧挡圈,
16.密封圈,17.大弹簧,18.大柱塞,
19.小柱塞,20.小弹簧,21.钢球,
22.出口接头;23.锥弹簧, 24.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包括如下部件:壳体24、连接接头10、轴用挡圈11、泵体12、液压接头13、堵头14、弹簧挡圈15、密封圈16、大弹簧17、大柱塞18、小柱塞19、小弹簧20、钢球21、出口接头22、锥弹簧23。泵体12一端接有出口接头22,另一端接有堵头14,泵体12的外部壳体24上连接有连接接头10;大柱塞18设置在泵体内靠近堵头14一端,大弹簧17一端通过弹簧挡圈15与大柱塞18连接,另一端与泵体12固定在一起;小柱塞设置在泵体12内靠近出口接头22一端,小弹簧20一端与小柱塞19相连,另一端同出口接头22连在一起,大柱塞18、小柱塞19和泵体12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出口接头22内有钢球21和锥弹簧23组成的单向阀,单向阀上设置有液压接头13。壳体24和泵体12之间通过密封圈16进行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盘古润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盘古润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19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品修复流水线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力铁塔及其双肢组合角钢布置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