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0615.6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5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芬;邱盛平;蔡宾;吕祖文;刘辉;梁海清;黄振锋;周江威;孔祥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5/00 | 分类号: | G03B5/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谢自安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码相机 补偿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属于数码相机领域。
【背景技术】
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老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的手在胶片或是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客观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来减小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带来的影像模糊。
由于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机构需设置在镜头内并保持与镜片的一定距离,因此,对镜头设计制造要求比较高,在生产技术和成本方面也相对高一些。本实用新型数码相机防抖补偿系统就是这种情况下作出的。
而现有的另外一种马达防抖系统的噪音大,精确性差,不适于消费者对数码相机越来越高的防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轻巧,噪音小,适用范围广且高效、精确性高的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嵌设在镜头后端的底座上的位移补偿组件,所述的位移补偿组件由镜头后端到前端方向依次包括固定基板支架,能够在所述的固定基板支架上沿Y轴方向往复滑动的滑动支架,和能够在所述的滑动支架上沿X轴方向往复滑动的、带有CCD传感器固定孔的矫正架,所述的底座后端面上成型有一凹陷的阶梯安装槽,所述的阶梯安装槽与所述的位移补偿组件匹配,所述的固定基板支架与所述的底座的后端面平齐。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基板支架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纵轴和第二纵轴,所述的滑动支架的两侧分别套设在所述的第一纵轴和所述的第二纵轴上,所述的滑动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所述的矫正架的上、下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的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基板支架与所述的矫正架之间设有驱动所述的矫正架进行Y轴方向或X轴方向位移的驱动组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基板支架上的磁石组,所述的矫正架上连接一与电源连接的柔性线路板,所述的柔性线路板上连接有与所述的磁石对应的空芯线圈和霍尔元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石组为两组,分别相互垂直的分布在所述的固定基板支架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述的空芯线圈和霍尔元件也分别对应地为两个,两个所述的空芯线圈和两个所述的霍尔元件均为相互垂直的分布在所述的矫正架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线路板为一个,所述的柔性线路板夹装在所述矫正架相邻的两边,两个所述的空芯线圈和两个所述的霍尔元件均与所述的柔性线路板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的磁石组由两块大小相等的磁石组成。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纵轴和第二纵轴长短不一,所述的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长短不一。
如上所述的一种数码相机防抖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基板支架螺接在所述的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组装在镜头的后端,解决了镜片防抖机构需设计在镜头内部所引起的镜头体积限制的问题,也不会因为防抖机构而局限镜头的设计。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磁控制和霍尔反馈补正,提高了驱动效率和控制的精确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轻巧,噪音小,防抖精确性高且应用范围广,使用任何一款镜头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享受着防抖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位移补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位移补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位移补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位移补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位移补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06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阿片样物质受体配体以及使用和制备其的方法
- 下一篇:输电杆塔多功能主动驱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