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3899.4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6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杨于奇;罗伟;刘杰;张云通;任贞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7/11 | 分类号: | F02B7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宪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器。
背景技术
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使用涡壳内的涡轮将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压缩,以提高空气的密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为700-900度的高温气体,在涡壳及排气歧管部位向外辐射热能。现在的发动机增压器一般在涡壳外设有涡壳隔热罩,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辐射的热与发动机本体之间相互隔开,但是仅在一部分进行隔热,隔热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增压器的涡壳隔热罩采用一体冲压成型,涡壳隔热罩一体冲压时,不能有较大的冲压圆角,如果冲压大角度的圆,会出褶皱,影响增压器的美观。也有部分采用分体式的涡壳隔热罩,通过铆接将分开的多个隔热部件连接到一起,铆接后的涡壳隔热罩会因长时间的振动使铆接的部分松动,最终造成隔热的效果降低甚至消失。另外,大多数隔热罩采用单层的隔热型材,隔热效果差,高温辐射能轻易的透过隔热罩到达其它零部件。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在增压器主体外安装隔热组件,隔热组件包括多个隔热罩,提高隔热效果。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包括增压器主体和安装在增压器主体外壳上的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所述第一隔热罩安装在涡壳外,所述第二隔热罩安装在排气歧管与涡壳连接位置处;所述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通过螺栓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隔热罩包括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由不锈钢板制成,所述第二隔热板由两层的镀铝钢板通过冲压制成,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通过焊接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周边设有第一翻边,在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冲压位置设有第一加强筋。
其中,在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与所述增压器主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隔热板的两层镀铝钢板之间设有隔热材料。
其中,所述隔热材料为金属网、玻璃纤维或陶瓷纤维。
其中,所述第二隔热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隔热罩设有耳板,所述耳板设有第二连接孔,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上焊接一个与第二连接孔相通的螺母,所述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隔热罩外表面设有的第二加强筋。
其中,所述第二隔热罩的周边设有第二翻边。
其中,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三隔热罩和第四隔热罩,所述第三隔热罩安装在涡壳出气口与增压器执行器连接位置处;所述第四隔热罩设置在排气歧管与增压器进气管之间。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增压器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将整个涡壳及涡壳与排气歧管的连接位置处的热辐射进行隔离,提高隔热效果;
(2)第一隔热罩采用分体结构,通过焊接连接,冲压部分的结构较为简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焊接结构保证第一隔热罩具有稳定的隔热效果;
(3)每个隔热罩的周边设有翻边,提高边缘的强度,减小隔热罩因震动产生的噪音,并且使周边形成光滑的结构,避免人员受到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第一隔热罩的正视图;
图4为第一隔热罩的俯视图;
图5为图4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第二隔热罩的结构图;
图7为第三隔热罩的结构图;
图8为第四隔热罩的结构图;
图中,1:第一隔热罩;2:第二隔热罩;3:第三隔热罩;4:第四隔热罩;5:增压器主体;11:第一隔热板;12:第二隔热板;13:第一安装孔;21:耳板;22:第二连接孔;23:螺母;24:第二加强筋;25:第二翻边;26:第二安装孔;31:第三安装孔;32:安装凸台;33:第三翻边;41:第四安装孔;42:第四翻边;121:第一翻边;122:第一加强筋;123:防烫标识;124:第一连接孔;100:镀铝钢板;200:隔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38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腐钢管喷涂粉房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雾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