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护创负压密闭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1539.4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7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郝洪;刘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颖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A6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递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4 | 代理人: | 田丰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护创负压 密闭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体表创面的护创负压密闭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简称VSD技术)自1992年首创至今,在欧美地区及我国都得到较大发展和推广,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烧伤整形、体表撕拉伤、溃疡等症创面的保护与治疗。
VSD技术的全套装置基本构成由负压源、引流管及创面与引流管间的介质材料(如聚乙烯醇等多孔材料)及密封用薄膜几部分组成。其结构为:引流管一端的管壁设有多个孔洞,该端置于介质内部,使用时,用薄膜将连有引流管的介质材料密封固定于体表,引流管另一端接通负压源引流,便可将人体创面的渗出液、液化的坏死组织及脓液等液化物质引流至外部收集容器中。
根据实际临床应用中的不足,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不断完善,如,增加了冲洗管,通过该管加入生理盐水和/或药液,以避免创面渗出液较少时,固体物脱水后干结积累导致引流管堵塞,或创面脓液较多时污染、堵塞介质材料等情况造成的引流治疗减效甚至失效。
密闭是负压引流装置能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该条件不能保证,则整个负压引流装置的功能便会丧失。而可能会对密闭环境造成隐患的关键部位便是密闭空间内外兼备的引流管和冲洗管,目前引流管、冲洗管与介质材料的链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置有冲洗管的引流管自侧边插入并包裹在方形介质材料中。该种链接方式(以下简称该种连接方式为一代产品)的负压引流装置,由于介质材料外部引流管的存在,给薄膜密封的过程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创面较大时,需要多块介质材料,引出更多引流管,密封过程便更加困难,一人无法完成,耗时长;更重要的是引流管周围不易密封,难以维持所需的负压程度,不能发挥使用该装置的目的。改进后出现的另一种链接方式为,将引流管和冲洗管分为内、外两段,并可通过接头相连通,包裹于介质材料中的内段引流管的一端固接于“∟”形接头,内段冲洗管一端固接“T”型接头,待薄膜密封完毕后将外段引流管和冲洗管可分别与“∟”形接头、“T”型接头插接,这样就可以在不连接外段引流管和冲洗管的状态下用薄膜进行密封,这一改进改善了密封过程操作不便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引流管周围漏气的问题。但临床实践证明,该结构(以下简称该种连接方式为二代产品)仍有不足。“∟”形接头与外段引流管相接的一端为直径约为1.4cm的圆盘,“T”型接头与外段冲洗管相接一端的直径只有约7mm,接头中间设有用于插接外段引流管和冲洗管的孔洞,介质材料上没有预留与接头相应的坑洞,导致两接头高出介质材料约1cm,而且该两接头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这两个接头就形成了两个对薄膜压强较大的支点。这种结构,在薄膜密封后将两外段管路插入该相应孔洞后薄膜也相应破洞,而薄膜与接头相接触的面积已经很小,在负压及接头的支撑作用下,薄膜的孔洞非常容易变大,甚至完全露出接头,此时薄膜的孔洞明显大于两管路内段的直径,即,产生了很大的缝隙,难以保持或达到负压状态,也就无法发挥该设备的功效。
此外,为使冲洗液或药液不接触用于排除污物的引流管和介质材料而是直接流到创面,现有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中的冲洗管的出口都设在介质材料之外,与创面接触的一面,而且出口为斜面。尽管冲洗管由质地柔软的材料制成,但相对于没有皮肤或皮肤不完整的创面而言,还是很硬的异物,特别是其比较尖锐的端头。临床应用中发现该设计可刺激创面造成病患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创面的二次损伤;此外,该设计只能使冲洗液直达小部分创面,其他部分创面还是需要介质材料传送,因此该设计弊大于利。
因此,为保障并最大程度发挥负压密闭引流装置的功效、减小病患的痛苦、方便医务工作者使用,急需一种结构更简单、设计更合理的负压密闭引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结构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设计更合理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达到提高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密闭效果、方便使用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颖,未经李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15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过热蒸汽加热气旋炉
- 下一篇:一种用于炭素回转窑的波纹管式风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