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等离子体激励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1984.6 | 申请日: | 2013-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4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鹏;张屹;李斌;王建航;刘娟;邱昇;苏盛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1/24 | 分类号: | H05H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激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等离子体技术领域的结构,具体是一种裸露电极为网状结构的等离子体激励器。
背景技术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拥有很多优点,它设计简便、没有复杂的结构、易于制造、单位能耗低、响应速度快,如此优异的性能使它成为主动流动控制领域的明星,研究人员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在减阻、降噪、隐身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主要由裸露电极、掩埋电极和绝缘介质组成,其中裸露电极暴露在空气中,掩埋电极包裹在绝缘介质中,将高压高频电施加在两个电极上,它们之间的空气被电离,产生出诱导速度,从而达到主动干扰流场、改善流动品质的目的。目前所使用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的电极都是长条状,截面形状为矩形,这样的电极产生的单位面积等离子体的密度比较低,流动控制能力弱。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213675,公开日2013-07-24,记载了一种等离子体涡流发生器,各等离子体激励器的长向方向与自由来流成0~45度夹角。等离子体激励器的上层裸露电极相对下层覆盖电极,位于上游;在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宽向上,覆盖电极所处位置与裸露电极所处位置不重叠。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由裸露电极指向覆盖电极的壁面射流,壁面射流与自然来流相互作用生成沿自由来流方向的漩涡。但该现有技术与本发明相比的缺陷或不足在于该现有技术所用的激励器的裸露电极是长条状,截面是矩形,是一整块实体结构,流动控制能力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等离子体激励器,能够增加单位面积的电极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密度,从而提高等离子风的速度,即诱导速度,进而提高流动控制能力。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绝缘介质、设置于绝缘介质上表面的裸露电极和内置于绝缘介质底部的掩埋电极,其中:裸露电极的表面形成网格形状。
所述的网格形状中网格单元的具体几何形状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矩形或菱形。
所述的网格形状由裸露电极表面的金属线形成,该金属的宽度大于等于0.1mm。
本实用新型由于电极表面组成了网格,每个网格四周的金属都会产生等离子体,诱导出等离子风吹向网格中心,在中心处相遇,所有的等离子风汇聚后吹向电极的上方。相比于现有的电极,不但在电极两侧产生了诱导气流,而且产生了垂直于电极向上的诱导气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裸露电极的网格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3为网格形状中网格单元诱导离子风原理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效果图;
图5为实施例1的裸露电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绝缘介质1、设置于绝缘介质1上表面的裸露电极2和内置于绝缘介质1底部的掩埋电极3,其中:裸露电极2的表面形成网格形状。
如图2所示,所述的网格形状为若干个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矩形或菱形的网格单元构成。
所述的网格单元也可以是其他不规则的形状,材料为金属,如铜、铝、铁、锡、银、金等。
如图3所示,网格单元为正方形,由于电极表面组成了网格,每个网格四周的金属都会产生等离子体,诱导出等离子风吹向网格中心,在中心处相遇,所有的等离子风汇聚后吹向电极的上方。如图4所示,相比于现有的电极,不但在电极两侧产生了诱导气流,而且产生了垂直于电极向上的诱导气流。
所述的网格形状由裸露电极2表面的金属线形成,该金属的宽度大于等于0.1mm。
网格的大小、整个电极的厚度和宽度根据使用要求不同而有所变化。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裸露电极2选用铜箔材料,厚0.02mm,长60.1mm,宽6.1mm,网格形状为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1.9mm,组成网格的铜箔宽度为0.1mm。绝缘介质1采用硅胶板,厚度为0.1mm,长60.1mm,宽20mm,掩埋电极3也是铜箔,厚0.02mm,长60.1mm,宽12mm。
将此激励器应用于风洞空腔噪声实验中,比现有电极能更有效地扰乱涡结构,使涡结构无法撞击空腔后沿,从而显著降低空腔噪声水平,取得了比现有电极更好的实验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19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溴虫苯甲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 下一篇:LED驱动电路及一种LED球泡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