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3895.7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4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朱曦;孔夏丽;李养晶;李大鹏;丁健文;李想;潘巍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1/00 | 分类号: | G01C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媛媛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嘉陵***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日盲 紫外 引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探测导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
背景技术
日盲紫外技术因其出色的破雾性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雾天引航领域,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NEOS公司就对日盲紫外光信号良好的破雾性能作了相关测试并利用日盲紫外波段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飞机雾天辅助降落。近几年,日盲紫外技术在雾天船舶引航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入研究并取得长足进展,如申请号为201210550710.2的中国专利对日盲紫外成像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作了详细说明。
实现船舶雾天日盲紫外引航的关键在于用日盲紫外探测仪获取目标位置处的日盲紫外图像,并通过对该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得到直观的引航数据。为此,要求获取的图像越稳定越好。
目前,日盲紫外雾天引航(特别是船舶雾天引航)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船舶专用的日盲紫外探测仪少之又少,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用产品较为成熟的日盲紫外电晕监测仪模块进行替代。日盲紫外电晕监测仪模块在功能上可以达到船用日盲紫外探测仪获取目标位置处的日盲紫外图像的要求,但是在使用时,通常是由引航人员手持该类探测模块在船上进行工作,这对引航人员的整个引航工作都会造成极大的不便。一方面,引航人员长时间手持该类探测仪会造成一定的体力负荷,特别是当其为了获取更清晰的日盲紫外图像而需要频繁地上、下、左、右调整探测仪方向时;另一方面,引航人员的双手及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探测仪上,很难在同一时间再去关注其他引航信息或进行其他电子仪器的操作,这对引航人员而言几乎是致命的缺点(众所周知引航员在引航过程中需要随时发出各种指令或进行信息记录等);再者,日盲紫外探测仪由引航人员手持时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系列晃动,无法像放置于平台上那般平稳,而日盲紫外探测仪的晃动会引起视频图像的抖动,从而严重影响对视频图像的观察及后端处理器对图像的分辨、处理效率。
综上所述,船舶雾天日盲紫外引航领域迫切需要一种适用于船上且操作简单的日盲紫外探测仪,在减轻引航人员体力负荷的同时增强图像视频的稳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旨在提出一种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该设备能在减轻引航人员体力负荷的同时增强图像视频的稳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包括日盲紫外成像装置、跟瞄转台、磁基座和处理装置,日盲紫外成像装置固接于跟瞄转台上;跟瞄转台固定在磁基座上,并由电机控制跟瞄转台的旋转;处理装置分别连接于日盲紫外成像装置和所述电机。
进一步地,跟瞄转台由垂直旋转机构和水平旋转机构组成,两个旋转机构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控制进行自动旋转;垂直旋转机构通过第一转轴与水平旋转机构连接,水平旋转机构通过第二转轴与磁基座连接;日盲紫外成像装置固接于垂直旋转机构上。
优选地,垂直旋转机构和水平旋转机构的可旋转范围分别为0~90°与-90°~90°。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设计简单,安装方便,操作便捷,适用设置于船上,能减轻引航人员的负担,有效提高图像的稳定性,可以很好地用于雾天船舶日盲紫外引航。
附图说明
图1为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日盲紫外成像装置所成图像;
图4为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跟瞄转动过程中的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船用日盲紫外引航仪包含日盲紫外成像装置1、跟瞄转台2、磁基座3和处理装置4。其中跟瞄转台2由垂直旋转机构2-1和水平旋转机构2-2组成,垂直旋转机构2-1通过转轴与水平旋转机构2-2连接,水平旋转机构2-2通过转轴与磁基座3连接,两个旋转机构的转轴均含配套电机,由电机控制进行自动旋转。其中日盲紫外成像装置1固接于垂直旋转机构2-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38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