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摩托车供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7761.2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2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容;程清伟;龙敏贤;陈进从;范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F02M27/08 | 分类号: | F02M2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谢静娜;杨晓松 |
地址: | 5108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声波 摩托车 供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供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摩托车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是目前制约机动车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
在我国,摩托车是大量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然而传统的汽油摩托车油耗和排放方面不尽人意。摩托车发动机由于成本问题,大多数采用化油器作为供油系统,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由于成本高,维修不方便等问题而影响其在摩托车发动机的普遍应用。目前,摩托车发动机的化油器存在油滴尺寸大、混合气不均匀的问题,容易造成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等现象,若能有效细化油滴尺寸,必然可以较好地改善上述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有效减小油滴尺寸并使油滴充分燃烧的基于超声波的摩托车供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摩托车供油装置,包括超声波涡流室、顶盖、空燃比控制阀门和进油控制电磁阀,超声波涡流室底部设有超声波雾化片,顶盖设于超声波涡流室上方,顶盖顶部设置空燃比控制阀门,超声波涡流室的侧壁设有进油口,进油口处设置进油控制电磁阀;超声波涡流室还设有外通气管道,进油控制电磁阀和超声波雾化片分别外接电源电路系统。
所述顶盖与超声波涡流室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段内设有叶轮机构。叶轮机构的作用是阻挡雾化后较大直径的油滴,使其落回超声波涡流室内重新雾化,防止较大直径的油滴进入空燃比控制阀门,避免燃烧不充分的现象。
所述外通气管道一端位于超声波涡流室内,外通气管道另一端位于超声波涡流室外并与摩托车的空气过滤器连接。经过空气过滤器的外界空气由外通气管道进入超声波涡流室,在超声波涡流室内与雾化后的小直径油滴混合。
所述超声波涡流室底部设有放油通道,方便超声波涡流室清洁用。
所述超声波涡流室的侧壁还设有液位测量孔,液位测量孔处设置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外接电源电路系统。通过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超声波涡流室内的液位高度,结合进油控制阀门的使用,可控制汽油液面与雾化片高频振荡区域的距离处于最佳距离范围。
所述空燃比控制阀门包括阀体和阀芯,阀芯伸入阀体内,阀体的入口与顶盖连接;阀芯包括拉力钢丝、挡板回位弹簧和开度挡板,开度挡板伸入阀体内并位于阀体的轴向截面上,拉力钢丝固定于开度挡板顶部,拉力钢丝外周设置挡板回位弹簧。
本基于超声波的摩托车供油装置使用时,其原理是:摩托车油箱的油管连接进油控制阀门,超声波涡流室中的外通气管道和空燃比控制阀门的空气进气端同时与摩托车的空气过滤器连接,超声波涡流室内有一定液面高度的汽油;工作时,电源电路系统接通后,超声波涡流室底部的超声波雾化片将高频电磁振荡转化为液体的机械振荡,使超声波涡流室中辐射强超声,通过薄透声膜辐射到汽油中,在汽油液面产生喷泉状的雾化效果,使油滴直径达到纳米级,当汽油液面与超声波雾化片作用面的距离为3~5mm时,汽油雾化量及雾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雾化过程中,液位传感器实时将液位信号传送给外接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进油控制阀门的开启或关闭,以保证汽油液面与超声波雾化片作用面之间的距离;汽油量雾化量最大及油滴细化效果最佳的情况下,利用发动机运行产生真空度将汽油雾粒吸至超声波涡流室顶部与空气进行预混合,此时外通气管道吸入空气并在涡流室内产生涡流,使汽油雾粒随涡流往上进入空燃比控制阀门,与空气进行进一步混合后送出。
上述过程中,摩托车供油装置在工作时,由于超声波雾化片高频振荡作用,超声波涡流室内的汽油产生油泉现象,在顶盖内设置用于阻挡大直径滴油的叶轮机构,将大直径油滴挡回超声波涡流室内,雾化的细小油滴从叶轮结构缝隙进入空燃比控制阀门;空燃比控制阀门是利用真空度实现出油雾量通道门与空气节气门的联动结构,通过摩托车油门上的拉力钢丝控制,根据摩托车实时工况需求,控制开度挡板,从而调节空燃比控制阀门的开启量,使出雾流量与空气流量的关系符合理想的化油器特性,满足发动机的空燃比随工况变化的要求,达到经济性和动力性的统一,使发动机更加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77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央处理器热插拔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