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油管总成及其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3801.6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70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曲庆国;张朝阳;卢元辉;王永亮;陈召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22 | 分类号: | F16L3/22 |
代理公司: | 潍坊鸢都专利事务所 37215 | 代理人: | 尹金华 |
地址: | 261205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油管 总成 及其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油管总成。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高压油管总成由多组管组1构成,每组管组1中设有多根高压油管11,同一管组1的多根高压油管11采用单侧管夹2将其连接。高压油管总成作为柴油机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端与气缸3上的喷油器安装孔连接,另一端与喷油泵4相连,是喷油泵4与喷油器的连接通道,其为喷油器提供高压燃油,这样高压油管内部承受很高的压力,外部承受整机的振动;而高压油管内壁在生产中不可避免产生微小裂缝,在与喷油泵段和缸盖连接处应力较为集中,在燃油压力冲击波和振动的作用下,使高压油管开裂漏油,严重时可能引发火灾。且高压油管总成采用单侧管夹2连接,使高压油管单侧应力集中,振动加大。如图3和图4所示,现有的高压油管总成通过管夹2与支撑装置5连接,并通过支撑装置5固定在机体上,现有的支撑装置5为悬臂梁结构,不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压油管总成及其支撑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多组管组,每组管组中设有多根高压油管,同一管组中的多根高压油管沿其管路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管夹从而将多根高压油管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同一管组中的多根高压油管的管型一致,且相邻两组管组镜像对称。
所述每组管组在用于与支撑装置连接的管段上并排设有两个管夹。
所述管夹包括通过螺栓将两者连为一体的上夹片和下夹片,所述上夹片和下夹片的内表面分别固定有上减震块和下减震块,上、下减震块对应开设有凹槽,上、下凹槽构成用于穿设高压油管的固定孔。
所述上、下减震块由橡胶或尼龙制成,其分别卡装在上、下夹片设置的卡槽内。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板和顶板,底板和顶板的后端部通过后立板连接,所述顶板上设有用于固定管夹的螺纹孔,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与机体连接的固装孔。
所述螺纹孔对称设有多组。
所述固装孔为长条孔。
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设有将两者前端部连接的加强筋。
所述支撑装置焊接制成或一体铸造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后,高压油管总成中同一管组的多根高压油管的管型基本一致,此种结构可提高各高压油管供油的均匀性,相邻管组镜像对称即高压油管结构及管夹安装位置均对称,高压油管总成的整体结构呈对称形状,同时降低高压油管的高度,使其在整机上占用的空间减小,大大减小了高压油管总成的振动,使其更安全可靠。本高压油管总成通过并排设置的管夹与支撑装置连接,管夹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装置上,双排管夹设置使高压油管接近中间位置得到很好的支撑,同时通过增大管夹与支撑装置的接触面积来降低油管振动产生的纵向作用力,支撑装置底部用螺栓固定在机体上,确保支撑装置的刚度和强度达到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高压油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支撑装置和单组管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支撑装置与管夹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支撑装置与管夹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以应用在V型12缸发动机的高压油管总成为例进行说明,高压油管总成包括四组管组1,每组管组1中设有三根高压油管11,同一管组1中的多根高压油管11的管型基本上一致,具体在使用过程中同一管组1中的高压油管11可根据具体发动机的汽缸排列方式做一些微调,相邻两组管组1镜像对称,即如图中所示上下相邻管组1、左右相邻管组1均对称。同一管组1中的三根高压油管11沿其管路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管夹2从而将多根高压油管11连接,管夹包括两管管夹27和三管管夹28,高压油管11一端与喷油泵4连接,另一端与气缸3上的喷油器安装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管组1的组数及每组管组1中的高压油管11的数量与具体发动机汽缸的数量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V型12缸发动机,还适应于其他V型具有偶数个汽缸的发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38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方舱电动天窗
- 下一篇:一种专用测试组合负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