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配式抗震冷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0081.1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7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吴烨;赵文军;杨林;刁节元;许明;熊清源;万育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翔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5/10 | 分类号: | E04H5/10;E04B1/98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栗仲平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式 抗震 冷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抗震冷库,主要针对目前冷库结构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装配式抗震设计,能够在减少所需人工、机械数量的同时,提升冷库结构的抗震性能。
背景技术
冷库是用人工制冷的方法让固定的空间达到规定的温度,以便于贮藏物品的建筑物。按结构形式,冷库可分为土建冷库和装配式冷库。
装配式冷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由预制的复合隔热板拼装而成的快速简易的冷藏设备。由于复合隔热板具有重量轻、较好的弹性、抗压、抗弯强度高、保温防潮性能好等优点,从而决定了装配式冷库抗震性能好、组装灵活等的优点。但目前的装配式冷库处于一个尚需发展的阶段,在抗震与装配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提高装配式冷库的抗震性能,基础隔震技术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基础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系统,由于隔震层的“隔震”、“吸震”作用,地震时上部结构作近似平动,结构反应仅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2-1/16),从而“隔离”了地震,通俗地说:使用隔震技术的房屋经历8级地震仅相当于未隔震房屋经历5.5级地震。隔震系统的采用不仅减轻了地震对上部结构的损坏,而且有效保护了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聚四氟乙烯板是隔震系统常用材料之一,它是由四氟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以及较高的承载能力,且摩擦系数较小,可作为隔震层的理想材料。
塑性铰消能构造也是提高装配式冷库抗震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塑性铰是与理想铰相比较而言,而塑性铰能够承受弯矩,其值即为塑性铰截面的极限弯矩。对于超静定结构,由于存在多余联系,某一截面钢材屈服(即某一截面出现塑性铰)并不能使结构立即成为破坏结构,结构还能承受继续增加的荷载。当继续加荷时,先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维持不变,截面产生转动;而没有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继续增加,直到结构成为几何可变机构为止。可见,塑性铰转动的过程就是结构内力重分布的过程,这个转动的过程吸收了部分地震能量,减小了结构破坏的程度。
此外,延性设计也是提升结构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延性设计是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设计结构的材料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即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坏。因此,采用高延性钢材提升结构柱的变形能力,更好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物的损坏。
装配式冷库多为钢骨架结构,由于结构在正常工作状态时都处于一个零下的低温之中,普通钢材容易出现“冷脆”现象,致使强度降低,使结构抗力下降。耐低温特种钢材有别于传统钢材,它主要由合金形式构成,普遍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耐腐蚀、耐低温等特性,可在极为苛刻的环境下使用。它的问世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适应了装配式冷库结构发展的需要。因此耐低温特种钢材能在低温下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强度、刚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装配式抗震冷库,由于聚四氟乙烯板隔震系统的采用,该冷库结构能隔离一定的地震动能量;同时由于专门的结构设计,使得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铰均出现在理想位置,因而进一步提升了结构的耗能能力,使得该冷库结构具有抵御强震的能力。
完成上述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抗震冷库,在压实的地面上平铺有滑移层,在滑移层上面盖有一层预制混凝土板,该预制混凝土板中设置预埋钢板,钢柱与该预埋钢板进行焊接,连接并用水泥砂浆填实,并在钢柱上架有钢梁;在该预制混凝土板的四周,设有用混凝土现浇成的闭合混凝土框(即现浇混凝土挡块),挡块与底板之间填充有橡胶;柱与梁采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在连接点附近的梁上设置“削弱”截面(即减小梁截面处的翼缘板面积)。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化方案:
1、底部滑移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板。
2、挡块与底板之间的填充橡胶,采用耐寒橡胶;
3、柱与梁的连接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4、在连接点附近的梁上设置“削弱”截面(即减小梁截面处的翼缘板面积);
5、所有梁与柱都采用耐低温特种钢材,其中钢柱采用软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翔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翔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00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消除残余应力的电流脉冲控制系统
- 下一篇:泵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