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冷剂的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8411.5 | 申请日: | 2013-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3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周勇;梁兆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剂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剂干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剂的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在生产和安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空调系统的内部水分超标。当空调系统内的水分超标后,如不及时将空调系统内水分过滤掉,不仅影响系统性能,而且容易造成压缩机寿命下降,从而影响空调产品的可靠性。
目前,行业内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冷媒排空法,即排放掉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并重新抽真空灌注。采用上述方法,不仅浪费空调系统中原有的制冷剂,且制冷剂排放到空气中也会污染环境。其次,由于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含有压缩机油,在制冷剂排放时,将导致压缩机油减少,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性能。此外,冷媒排空法的实施比较繁琐,费时费力,增加了空调的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制冷剂的干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冷媒排空法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剂的干燥装置,包括:筒体,具有容纳腔;干燥剂,填充在容纳腔内;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设置在筒体上;第一连接管,与进气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与出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筒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为第一开放端;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堵头,可拆卸地封堵在第一开放端上。
进一步地,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设置在进气口的内侧,第二过滤网的设置在出气口的内侧。
进一步地,筒体的第二端为第二开放端,筒体还包括第二密封堵头,第二密封堵头封堵在第二开放端上。
进一步地,进气口设置在第一密封堵头上,出气口设置在第二密封堵头上,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一环形过滤网体,具有第一中心孔,第一环形过滤网体设置在容纳腔内,第一中心孔对应进气口;第二环形过滤网体,具有第二中心孔,第二环形过滤网体设置在容纳腔内,第二中心孔对应进气口,第一环形过滤网体和第二环形过滤网体沿筒体的轴向间隔布置,干燥剂设置在第二环形过滤网体和第一环形过滤网体之间。
进一步地,筒体的第一端具有第一环形凸缘,筒体的第二端具有第二环形凸缘,第一密封堵头通过第一卡箍组件与第一环形凸缘连接,第一卡箍组件具有与第一密封堵头和第一环形凸缘配合的第一卡槽,第二密封堵头通过第二卡箍组件与第二环形凸缘连接,第二卡箍组件具有与第二密封堵头和第二环形凸缘配合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地,筒体上设置有观察通孔和透明件,透明件密封封堵在观察通孔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为第一波纹管,第二连接管为第二波纹管。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干燥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管,连接在第一连接管和进气口之间,第三连接管沿第一连接管至进气口的方向内径逐渐扩张的延伸;第四连接管,连接在第二连接管和出气口之间,第四连接管沿出气口至的第二连接管方向内径逐渐收缩的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管的自由端均连接有耐氟管。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待干燥的气体从进气口通入筒体的容纳腔内,进入容纳腔内的待干燥气体与干燥剂接触并进行干燥处理,从出气口排出的已干燥的气体中所含的水分能够降低至符合规定,从而解决了空调系统的内部水分超标的问题,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设置,能够很方便的将本实用新型的干燥装置的筒体连接到相应的装置上。应用实实用新型的干燥装置对待干燥的气体进行干燥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冷媒排空法,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节省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的干燥装置的实施例一(未示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的干燥装置的实施例二(未示出耐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干燥装置(示出了耐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的干燥装置的实施例三(未示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84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