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4230.5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4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潘俊;陶喜军;李佑长;安艳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5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李春晅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柴油机 燃气 供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方案为:空气进入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混合器→燃气管路内的燃气进入混合器→燃气与空气混合→燃气混合气通过节气门控制流量→燃气混合气进入进气管→燃气混合气进入气缸→喷入少量柴油引燃混合气→发动机工作
现有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方案的技术缺点在于:首先,进发动机前空气和燃气需要在混合器提前进行混合,燃气供应响应滞后;其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后再经进气管进入气缸,燃气混合气在进入气缸前先充满进气管,造成气门重叠时扫气(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开启时间内,进气门进入的新鲜混合气会不可避免的被直接从排气门排出),导致燃料损失,同时进气管内充满燃气混合气,也容易产生回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合理,响应速度快,且能够避免气门重叠扫气导致燃料损失及产生回火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包括:
进气管,布设有进气压力传感器;
泄压阻燃器,安装在进气管的进气歧管背侧;
燃气共轨管,固定到进气管上,其上设置有燃气进气接头及燃气共轨管压力传感器;出气口设置有燃气喷射器,所述燃气喷射器的燃气喷管伸入与各缸对应的进气管进气歧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共轨管通过燃气共轨管固定支架固定到进气管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共轨管固定支架为长条板状,内段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到进气管的安装搭子上,外端通过第二螺栓固定燃气共轨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喷射器通过燃气喷射器安装法兰固定到进气管进气歧管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喷射器安装法兰与燃气喷射器之间设置有减振垫。
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喷射器安装法兰与进气管进气歧管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喷管伸入进气管进气歧管的出气端侧壁开设有多个燃气喷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结构紧凑合理,采用燃气供气系统与进气管一体化设计,各燃气喷管安装在各缸对应的进气歧管上,燃气在缸盖进气道混合,响应速度快;每个气缸可以单独通过燃气喷射器,控制燃气的开启与关闭,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气门重叠时间里,关闭燃气喷射器,消除气门重叠时间内的扫气损失;另外,燃气喷管通过进气管并伸入到缸盖进气道,燃气喷入进气道后直接进入气缸,进气管内无燃气,解决了进气管回火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进气管,11-进气压力传感器,2-泄压阻燃器,3-燃气共轨管固定支架,4-燃气共轨管,41-燃气进气接头,42-燃气共轨管压力传感器,5-燃气喷射器,51-燃气喷管,52-燃气喷射器安装法兰,53-减振垫,54-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双燃料柴油机燃气供气系统结构紧凑合理,采用燃气供气系统与进气管一体化设计,各燃气喷管安装在各缸对应的进气歧管上,燃气在缸盖进气道混合,响应速度快;每个气缸可以单独通过燃气喷射器,控制燃气的开启与关闭,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气门重叠时间里,关闭燃气喷射器,消除气门重叠时间内的扫气损失;另外,燃气喷管通过进气管并伸入到缸盖进气道,燃气喷入进气道后直接进入气缸,进气管内无燃气,解决了进气管回火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42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调相压水气罐
- 下一篇:集成机油泵壳的发动机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