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3302.6 | 申请日: | 2013-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1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润国;姜丹;崔发成;余见山;杨安志;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1/11;H01R11/28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朱新颖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起动机 电磁 开关 接线柱 旋转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限位结构,特别是一种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防范也在逐步加强。在汽车行业里每个汽车公司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售后处处可以体现保安防灾的理念,尤其吉利汽车,把“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作为企业的使命。可见安全在当今汽车行业是重中之重。现有的车辆用起动机通常是由电磁开关控制起动机的工作,电磁开关的B+端子通过蓄电池连接线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构成起动机的供电线路,而该类起动机B+接线柱端子多是采用没有限位功能的直角端子,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934633Y)公开的一种车辆用起动机电磁开关B+端子的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换向装置的连接段与B+端子垂直相连,并通过螺母紧固,所说的换向装置包括连接段、引出端、护盖连接构成。这种端子虽然在螺母拧紧的过程中,容易随螺母拧紧方向转动,偏移最理想的安装位置,并且端子采用直角使得线束与起动机壳体干涉,存在汽车自燃隐患,给使用者的生命和经济造成潜在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的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它通过改变端子的结构及角度,降低汽车自燃风险,达到保护用户生命及财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包括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压接端面和电线连接部,所述压接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与起动机接线柱相适配的定位通孔,所述压接端面为矩形,且具有与起动机电磁开关相抵靠以避免端子转动的限位边,所述电线连接部相对于压接端面向上弯折。
本实用新型中,压接端面制为矩形,且具有限位边,可有效避免端子在快速装配线上通过螺母紧固时螺母带动端子转动,而导致紧固不到位接触性变差,电线连接部向上弯折,对电线线束起到导向作用,避免线束与起动机发生干涉。
在上述的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中,所述电线连接部的一端与压接端面相连接,另一端的端部两侧边各设置有向上翻折的线束收拢片。线束收拢片可相互对折,从而将电线线束收拢在一起,使得起动机的布线更加合理和美观。
在上述的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中,所述线束收拢片上设置有若干个加强筋。加强筋增加线束收拢片的结构强度,避免在线束收拢片在弯折时折断。
在上述的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中,所述电线连接部和压接端面的夹角为110~150°。电线线束与起动机壳体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更符合线束设计原理,避免端子夹角90°时,起动机线束和起动机壳体干涉现象,从而降低汽车自燃风险。
在上述的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接线柱的防旋转端子中,所述电线连接部相对于压接端面的侧部向外弯折。电线连接部与压接端面在水平方向上也形成一定的角度,可以减少电线连接部的长度,进而减少端子的整体尺寸,节约起动机的安装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将端子前端设计成矩形,使端子和起动机电磁开关胶木盖上中间隔板匹配后可以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避免拧紧螺母时端子随螺母拧紧方向转动,偏移最理想的安装位置;2、将端子夹角设计成130°左右,使线束和起动机壳体之间形成一个角度,更符合线束设计原理,避免端子夹角90°时,起动机线束与起动机壳体干涉现象,从而降低汽车自燃风险;3、端子结构简单,成本低,对于整车性能提升却很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端子;1a、压接端面;1a1、定位通孔;1a2、限位边;1b、电线连接部;1b1、线束收拢片;1b2、加强筋;2、电磁开关胶木盖隔板;3、起动机B+接线柱;4、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33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